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西方文论】第4讲 新批评学习资料.ppt

【西方文论】第4讲 新批评学习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1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讲英美新批评

一、概况(一)“新批评派”界定: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批评流派之一,它于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发端,30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40、50年代在美国文学评论中取得主导地位,成为英美诗歌批评的范式。英美新批评的文学研究活动几乎长达40年,影响极其深远。韦勒克:新批评“这群人物远远不是一路”,他们都有“与这个假想中的批评同盟大相径庭的言论,并且表明他们所持的是往往分歧很大甚至矛盾的理论学说。”相同或相似点:更关注从语义层面研究文学。(二)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15年~1930年,新批评的发轫期。提出了不同的文学见解,是新批评对理论基础的探索。第二阶段:1930年~1945年,新批评的形成发展期。逐步形成较为集中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主张。学术主导地位开始确立。第三阶段:1945年~1957年,新批评的鼎盛时代。(三)主要代表人物1、奠基者T.S.Eliot,1888-1965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生于美国,1927年加入英国籍。1948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荒原》(1922)、《四个四重奏》。在《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一文中,提出“非个人化理论”,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这一论点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I.A.Richards,1893-1980英国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诗人。任教于剑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1930年曾在清华大学讲学。《文学批评原理》(1924)他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W.Empson,1906-19842、中坚力量南方批评学派:兰色姆及其弟子JohnCroweRansom兰色姆1888-1974“本体批评”耶鲁集团RenéWellek雷内·韦勒克(1903-1995)倡导“内部研究”(四)代表作一览I.ARichards:

PrinciplesofLiteraryCriticism(1924)

PracticalCriticism:AsturdyofLiteraryJudgment.(1929)

T.S.Eliot:

“TraditionandtheIndividualTalent.”(1917)

CleanthBrooks:

“TheLanguageofParadox”(1942)

TheWell-wroughtUrn.(1947)

UnderstandingPoetry.(1938,withRobertPennWarren)

UnderstandingFiction.(1943,withRobertPennWarren)

UnderstandingDrama(1945,withRobertB.Heilman)W.K.Wimsatt:

TheVerbalIcon(1954)

“TheIntentionalFallacy”(1946,withM.C.Beardsley)

“TheAffectivefallacy”(1949,withM.C.Beardsley)R.Wéllek:

TheoryofLiterature(1949,withAustinWarren)

HistoryofModernCriticism1750-1950(1986)二、新批评的主要理论主张文学文体具有其独特性,即审美特性,这种独特性使它区别于其它文体。作为审美现象,文学是自主、自足、自律的存在(autonomous,self-governing)文学的意义与作者生平、时代、历史、哲学等外部因素无关。文学批评应该着眼于文学作品内部的语言、结构、修辞等。奠基期的具体理论(一)T.S.艾略特的理论主张1、《传统与个人天赋》(1917)“一个艺术家的前进历程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的历程”。“艺术家愈是完美,他本身中,感受的人和创造的心灵愈是完全地分开”。“诗人没有什么个性可以表现,只有一个特殊的工具,只是工具,不是个性”。“诗歌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2、《玄学派诗人》(1921)反对浪漫主义的感情宣泄,提倡“感性”和“理性”有机结合。认为莎士比亚时期的戏剧和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是“思维感性化”的范例。然而从弥尔顿开始,英国文学就发生了理性和感性的分离,造成了一种“感性脱节”。反对

文档评论(0)

155****49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