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导学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

2025年春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导学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1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师寄语: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格物致知精神,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不知所措()彷徨()

埋没()肇事(zhào)

2.填空

本文作者是美籍华裔家,____奖获得者。

3.填空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______的___篇。宋代朱熹抽取___中的___《中庸》两篇和___《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4.儒家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经: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5.简述这三段文字是如何围绕观点展开论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王阳明为什么“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结合文段的观点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说说“这种观点”和当今世界需要的观点的内涵各是什么?

“这种观点”__________________

“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_______________

8.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一定也有“格物”的经历,请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你的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9.大家知道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并写成一篇小的议论文。

教师提示:比如说,贺之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也是只有对春风的观察实践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的。很多诗歌都是通过作者对客观生活的具体探察才有诸多的神来之笔。比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比如苏东坡爬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都是对生活学习具体的探察才得到的真识。

参考答案:

1.cuòhuǎngmáizhào

2.丁肇中物理学家诺贝尔

3.《礼记》《大学》《礼记》《大学》《论语》

4.四书

文档评论(0)

喜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