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勇敢站出来
对欺凌说不!
目录
致欺凌者的一封信
您好!校园安全,孩子平安,是大家共同的期盼。但近年来,中小学校园里时常会出现学生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或网络等方式,对同学实施欺负、侮辱最终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校园欺凌事件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危害巨大,深受社会各界关注。为保护每个孩子的切身权益,从每个家庭的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学校迫切需要每位家长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共同防止、杜绝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欺凌的形式——主要包括4种
1、肢体欺凌:推撞、拳打脚踢以及抢夺财物等,是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
2、社交欺凌:孤立、杯葛以及令其身边没有朋友等,是不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
3、网络欺凌:在网络发表对受害者不利的网络言论、曝光隐私以及对受害者的照片进行恶搞等,是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
警惕!可能受到校园欺凌的信号
1、身体伤痕,孩子身体表面无故出现瘀伤、抓伤等人为伤痕。
2、孩子衣服、鞋子、文具等个人物品经常丢失或破损。
3、回到家常带着伤心、沮丧情绪,很可能在学校受到言语诽谤等精神伤害。
4、任何形式的自我伤害行为。
预防校园欺凌,家长可以怎么做?
多与孩子沟通,尊重、关心孩子。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最亲密的人,无论工作再忙,每天也要抽出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注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换位思考能力,塑造孩子乐观向上、开朗活泼的性格。
校园欺凌案例
某校女学生朱某伙同另外4名女生在学校女生宿舍楼内,采取恶劣手段,无故殴打、辱骂两名女同学,并使用手机拍摄视频。其间,5名女生脱光了1名被欺凌女同学的衣服予以羞辱,并用手机拍摄了羞辱、殴打视频,事后还在自己的微信群内小范围传播;其中一名被害人,当天先后被殴打了3次。
基本案情:2017年2月28日,北京某校在校女生朱某等五人(犯罪时均未满18周岁),在女生宿舍楼内,采用辱骂、殴打、逼迫下跪等方式侮辱女生高某某,并无故殴打、辱骂女生张某某。经鉴定,二被害人的伤情构成轻微伤,还造成高某某无法正常生活。
裁判结果:法院认定朱某等人构成寻衅滋事罪,系共同犯罪,分别判处五名被告人十一个月至一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基本案情:自2017年10月起,高某招揽邱某等14人组成恶势力犯罪集团,在校园及周边向未成年在校学生收取“保护费”,实施抢劫、寻衅滋事、盗窃、诈骗等犯罪20余起,被侵害学生30余人,涉案金额达4万余元。
裁判结果:法院判处首要分子高某有期徒刑十二年八个月,其他13名成员有期徒刑五年至拘役三个月不等刑罚,对情节较轻的未成年人吴某附条件不起诉。
基本案情:2024年3月,贵阳市实验小学二年级某班4名学生对1名同学实施殴打、辱骂等欺凌行为。
处理结果:公安机关依法依规对涉事4名学生的监护人予以训诫,责令监护人严加管教;组织涉事4名学生及家长在公安机关的见证下,向该名同学及家长道歉,并对涉事4名学生进行了惩戒。对涉事学校的党总支书记、校长、进行问责处理,包括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警告处分等。
校园欺凌案的影响
学习氛围
负面氛围:欺凌行为会破坏学校的和谐氛围,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生关系紧张:欺凌事件可能导致师生之间信任度下降。
行为影响
模仿行为:部分旁观者可能因为受到欺凌者的影响而模仿其行为。
冷漠与麻木:长期目睹欺凌可能导致旁观者对暴力行为变得麻木。
心理健康
潜在的心理问题:欺凌者可能因为长期的行为模式而面临心理健康问题,如反社会人格障碍。
身体健康
睡眠问题:受害者可能因为焦虑而失眠或做噩梦。
身体不适:长期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头痛、胃痛等身体症状。
拒绝校园欺凌
学生个人层面出发,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生应保持低调,避免成为欺凌的目标,如穿戴和学习用品尽量不招摇。同时,要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学习一些简单的自卫技巧,并在面对欺凌时勇敢站出来说“不”。此外,学生还应学会寻求帮助,及时向老师、家长或信任的成年人报告欺凌事件。
不携带过多贵重物品,避免公开显露财物。
尽量结伴而行,避免独自前往校园的偏僻区域。
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学习应对欺凌的技巧。
拒绝煽风点火或成为欺凌者的“帮凶”,在能力范围内帮助被欺凌者。
及时向老师、家长或警方报告欺凌行为。
故意殴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财物、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强制侮辱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
感谢聆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