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拒绝校园欺凌
保护“少年的你”
目录
致欺凌者的一封信
首先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校教育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近年来,各地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而且暴力程度也越来越高。
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严重损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强化安全管理,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学校特向您推送致家长的一封信。
对于被欺凌者而言,不仅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还会带来更为严重且难以治愈的心理、精神创伤,严重影响日常学习、生活。某些情况下,部分受欺凌者会发生变化,转化为欺凌者或者欺凌者的帮凶。
对于目睹欺凌现象的旁观者来言,也往往会因为无法帮助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或明哲守身以自保,或不自觉的.加入欺凌行列。
一、不要溺爱孩子。家长的过度溺爱容易使孩子养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耐挫能力差,滋生任性、骄横等不良心理,容易成为欺凌者。
各位家长,我们共有一个关心与爱护的对象您的孩子。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不忘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安全意识,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做到警钟长鸣!因此,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出自己的努力!
校园欺凌案例
2015年3月至6月,周某飞、卢某、刘某西、周某浪、刘某浪、牟某余等6人因沉迷网络,在无钱上网的情况下,共谋抢劫其他学生的财物。其后,6人多次采取语言威胁、持刀威胁、甩棍殴打、搜身等方式,在重庆3所中学附近及网吧周边抢劫过往学生的财物,严重危害了校园周边的安全。
某校十余名在校生结成团伙将同年级同学孙某某劫持到学校后院的一个小树林里轮流对其殴打并录像上传网络,造成原告人身伤害和精神伤害。该案件被浚县公安局新镇派出所认定为校园欺凌事件(寻衅滋事),并对相应的10名未成年被告分别做出了行政处罚决定。
处置结果:法院认为某中学在肩负的预防校园欺凌责任中存在较大的不足,故此该学校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陈某在寝室搞卫生时与班长钱某发生争吵,被告陈某某路过,质问原告陈某时双方发生不快,被告陈某某转身突然掴了原告陈某左脸一巴掌。
法院认为,《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原告陈某未举证证明被告某中学在其受到人身损害时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
某校女学生朱某伙同另外4名女生在学校女生宿舍楼内,采取恶劣手段,无故殴打、辱骂两名女同学,并使用手机拍摄视频。其间,5名女生脱光了1名被欺凌女同学的衣服予以羞辱,并用手机拍摄了羞辱、殴打视频,事后还在自己的微信群内小范围传播;其中一名被害人,当天先后被殴打了3次。
校园欺凌案的影响
行为影响
模仿行为:部分旁观者可能因为受到欺凌者的影响而模仿其行为。
冷漠与麻木:长期目睹欺凌可能导致旁观者对暴力行为变得麻木。
学习氛围
负面氛围:欺凌行为会破坏学校的和谐氛围,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生关系紧张:欺凌事件可能导致师生之间信任度下降。
心理影响
焦虑与抑郁:受害者可能会长期处于紧张和恐惧中,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
自卑与孤独:欺凌会削弱受害者的自信心,使其感到孤立无援。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严重的欺凌可能导致受害者出现创伤后应激反应。
未来发展
法律后果:严重的欺凌行为可能导致法律制裁,影响欺凌者的未来。
人际关系问题:欺凌者可能因为行为不当而失去朋友,甚至被社会排斥。
拒绝校园欺凌
学生个人层面出发,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生应保持低调,避免成为欺凌的目标,如穿戴和学习用品尽量不招摇。同时,要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学习一些简单的自卫技巧,并在面对欺凌时勇敢站出来说“不”。此外,学生还应学会寻求帮助,及时向老师、家长或信任的成年人报告欺凌事件。
不携带过多贵重物品,避免公开显露财物。
尽量结伴而行,避免独自前往校园的偏僻区域。
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学习应对欺凌的技巧。
拒绝煽风点火或成为欺凌者的“帮凶”,在能力范围内帮助被欺凌者。
及时向老师、家长或警方报告欺凌行为。
故意殴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财物、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强制侮辱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
感谢聆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