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之信息迁移运用+课件.pptx

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之信息迁移运用+课件.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5届信息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信息的迁移运用短板指导

一、复习目标1.了解信息迁移运用类题的命题特点。2.就短板提高理解文本观点的能力,加强理解新情境的意识。

考查方式审清题干1.(2022·新高考Ⅰ卷T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题干给出一种社会现象,要求运用材料一的理论对该社会现象加以分析,考查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运用文内观点来解释文外材料的能力2.(2021·新高考Ⅰ卷T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题干中的诗歌描写了两个动作的场景,观点评价说想要将这两个场景在画中表现出来有易有难。从题干来看主要谈论的是诗和画两种艺术形式各自不同的表现力,要求根据材料来理解这一现象。不难看出,题目考查的是运用文内观点来解释文外材料的能力,涉及观点和例证的关系3.(2021·新高考Ⅱ卷T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题目是情境化设题。“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这是设置的情境,是生活中的现象。这里有三点信息:①身份是年轻人;②动机是炫耀技术;③行为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传播病毒。回答时要找到这三点信息所限定的范围,找到文本中有关这些方面的论述二、考点解读

信息的迁移运用题是近年来信息性文本阅读的一种新命题形式,既考查考生对文本观点的理解能力,又考查考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备受推崇。特点:一是题目会给出一定的情境;一是给出一定的答题要求;这两点是答题的大方向。情境化的存在,就是为问题的提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用文本观点理解分析文外材料或生活问题;二是用题目观点解读文本中的观点和现象。

三、知识梳理解决这类短板主要是研究“问点”和“答点”。“问点”即为理解题目设置的情境,或现象或观点;“答点”即为文本中对应的答题观点。第一步:理解题干“问点”。答题步骤:第二步:理解文本“答点”,找到“契合点”。第三步:准确分析,规范答题要点。可采用“观点+结合材料分析”的模式作答。

(用文本观点理解分析文外材料或生活问题)司马光《训俭示康》中记载,李沆担任宰相时,有人说厅堂太窄,李沆认为,居第要传给子孙,这里作为宰相的厅堂确实狭窄了些,但作为太祝、奉礼(常由功臣子孙担任的两个小官)的厅堂已经很宽了。请结合本文,简要评析上述历史故事中李沆对于建筑的看法蕴含着哪些观念。四、考题讲练1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法国作家雨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语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而言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所以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今人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从古希腊神庙到巴洛克教堂,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建筑遗产蔚为壮观;相比之下,从先秦到明清,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筑遗产似乎乏善可陈。因此,自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存在于纸(文献)上,或干脆说实物等同于零,这种偏颇的看法曾得到很多中国学者的呼应,继而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洪流。迄今为止,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加工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大规模使用?梁思成曾经给出了一个大致不错的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中国人为什么“不着意于原物长存”,这依然是个问题。要接近最终答案,还需要更加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较为淡薄,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观念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的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要容易加工得多,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时更少。既然如此,花费大力气去建造石头房屋就没有多大必要。《礼记·檀弓上》记载,宋国司马桓魋命人为自己制造石棺,加工三年尚未完成,这充分说明石材加工之不易。他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和咒骂,说他这样奢侈浪费,还不如死了快点腐烂为好。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大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接受。但在西方古代社会,建筑既然服务于“神”,自当与神一样永恒,因此木材不耐久的特性无法满足西方人对建筑永恒纪念性的追求,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h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