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故事化教学方式管窥
摘要: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一直困扰语文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在多数的教学时间中,古典诗歌教学无法让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获得应有的美感。以李白、杜甫的诗歌为例,从诗歌的故事化视角还原诗人创作时的冲动和激情,最大程度地复原诗歌背后的生活与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初衷,体会诗歌的美感,从而为解决古典诗歌教学的困境提供方法上的一些参考。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古典诗歌是农耕文明厚重土壤中孕育出的奇花异卉,深沉而厚重的黄土是诗歌的温床,男耕女织的静谧是诗歌的情调,山高林密是诗歌的源泉,苦乐不均的阶级矛盾是诗歌的剑锋所指。
诗歌故事化,是将诗歌还原到其原始本真的状态,尽力再现诗人创作时的冲动和激情,最大程度地复原诗歌背后的生活与故事。诗人把生活中的故事揉碎并重新调和成了自己理想的艺术品,而读者读诗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件已经成型的艺术品打碎,让它回到原来的真实存在。诗歌的学习就是需要在还原中回到最初的创作真实,以此来感受艺术创作的变化过程与其中凝聚的艺术力量。
一、浪漫主义诗歌的故事化
李白的诗歌奇异瑰丽,想落天外。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李白的诗歌是他浪漫主义的篇章。李白的一生在漫游与高歌中度过,他的人生跌宕起伏,曾被帝王“降步辇迎”,也曾被发配夜郎,这些足以构成一首波澜壮阔的人生之歌。人生之歌是需要一个个故事为底色的,从故事化角度理解诗人、解读诗篇,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的是诗人的一个梦。诗人在梦中身游天姥山,随月至剡溪,亲访大谢遗踪,然后身登天姥山,在山中见雄奇之景,听奇绝之声,遇仙人降临,身置其中,恍然飘忽。诗歌由梦而入,梦的虚幻给诗人创造了想象的空间,梦的迷离给诗人提供了天马行空的诗情自由。天姥山的高,引发了诗人好入名山游的诗兴,天姥山的奇牵引着诗人寻幽览胜的诗思,天姥山的怪满足着诗人不落窠臼的神奇瑰怪追求,诗人的人世坎壈通过阴沉惊怖的“熊咆龙吟”来宣泄,天姥山道教之地的风味让诗人在梦中尽睹列仙之风采与光耀,让诗人久困的内心迎来了生根发芽的生命脉动。
李白一生身兼儒、道、游侠、纵横家思想,但生命的归宿点更多的是倾向于道家思想。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诗人的失意隐在暗处,而内心的狂热却置于明处。当梦醒时分,狂热褪去,而失意持续涌上心头,诗人面临离开长安,面临与友人别离,面临政治理想的破灭,面临不可预测的未来,想到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世事变幻,如梦一场,梦醒无聊,诗人又想“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人世无奈,何不逍遥一世,求仙访道,回归名山。但诗人胸中又有更大的块垒,不吐不快,一吐则震古撼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热爱自由,满怀真诚,他“曳裾王门不称情”,他“天子呼来不上船”,他让“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故事都涵盖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诗人的梦幻之旅,是诗人离别友人、告别长安的告别诗,更是诗人对权贵表达愤慨与蔑视的宣言书,或隐或显的故事潜伏其中,把其当作故事读,当作故事来进行教学,情感的纵横错落、跌宕汹涌自会迎面涌来。
二、现实主义诗歌的故事化
杜甫是与李白并称的唐代著名诗人,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杜甫的诗数量较多。教师教学杜甫的作品时应注重从现实和纪实的视角切入。纪实诗很多时候可以当作故事来进行分析和解读,用故事化的方式来研读,通常感人至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个夜晚发生的这场人间惨剧中,诗人似乎是缺席的,因为他只是注视着这场惨剧的上演而无能为力;但诗人分明又是在场的,在老妇人的声声悲诉中分明饱含着诗人的谴责和痛楚。诗人是矛盾的,如果他“忧国”,他必须支持抓壮丁,必须支持这场平叛的战争,如果他“忧民”,诗人必须阻止这场滑稽并悲酸的抓丁行为。诗人在国与家的利益中无法取得平衡,所以只能用如实记叙的笔调并加入人性的悲悯情怀,在二者的调和中记下这个故事。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对这首诗有言:
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
这首诗可以看作一个撕心裂肺的故事,但它不仅仅是故事,它是现实,读一次就要肝肠寸断一次。诗歌的生命力来源于生活,源于不停上演的生命中的故事。
综上所述,诗歌的故事化教学要求学生不断品悟,学生要回到生活中的故事里去,把诗揉碎,拼绘出它本来的模样。在诗歌教学中,让生活告诉学习者诗歌产生的源头,让故事再现诗人最初的感动和倾心,教学如能遵循这样的方法,诗歌的教学自会充满故事的趣味性和诗歌的本真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