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表及里 枝分缕解.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由表及里枝分缕解

摘??要:高考语文浙江卷现代文阅读理解中,语言特征考查题是常见题型,其命题具有普遍性、灵活性、稳定性、多重性等特征。学生在回答此类题型时常常出现三种典型错误:缺乏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深刻认知;缺乏对语言的宏观掌握;缺乏解读象征性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可以从声音、色彩、语言节奏、语言简繁、语言的象征性五个方面着手,将复杂的语言枝分缕解,让学生探究语言的多重内涵,进而破解表层的语言。而要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则需要在大量的阅读中内化积累。

关键词:高考语文浙江卷现代文阅读理解;语言特征考查题;命题特点;备考攻略

语言特征考查题是高考语文浙江卷(以下简称“浙江卷”)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常见出题方向。以下,笔者先对浙江卷最近十年的相关试题进行梳理,然后对学生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试从声音、色彩等五个方面提出备考策略,仅供参考。

一、梳理真题,明确语言特征考查题的命题特点

笔者结合参考答案,梳理了2012—2021年浙江卷现代文阅读试题,发现语言特征考查题型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普遍性

从纵向时间上看,语言特征考查题每年都会出现。这是因为,语言是作者结构文章的基石,是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思想情感的途径,而从语言入手理解作品也是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是高考命题难以避开的一个命题方向。

(二)灵活性

从横向对比上看,语言特征题型并不拘泥于单一的出题模式,而是灵活地渗入各题型中。简单的题型出现的频率较少,如:2019年《呼兰河传(节选)》第10題,要求学生“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2020年《雪》第10题,要求学生“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丰富多变的题型较多,如:2014年《走眼》第11题,要求学生就“淡淡”“朗声”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2019年《呼兰河传(节选)》第13题,则与学生玩了一个文字游戏,要求学生在两个标题中作抉择,并评析好坏。因此在平时训练中,教师就应提示学生要始终保持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

(三)稳定性

从考查分值上看,语言特征题经常考查学生对基础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掌握程度。如:2012年《母亲的中药铺》第14题,得分点之一是排比和比喻;2015年《捡烂纸的老头》第13题,得分点之一是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2018年《汴京的星河》第10题,得分点之一是铺陈和排比。除了基础的修辞、表现手法外,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掌握相对生僻的手法,以应对变化多端的阅读文本。如2020年《雪》第10题,就不仅要求学生能答出作者运用了拟人化描写,还要求学生答出使用了叠词、拟声词,后者是学生较容易忽视的艺术手法。又如2021年《麦子》第10题,要求学生就第2自然段描写环境的语言和用于塑造人物品格的人物语言进行分析。

(四)多重性

要求学生透过文章表层对语言中的多重内涵进行剖析,一直是浙江卷的常见题型。如2012年《母亲的中药铺》第14题,要求学生从三个层次对画线句进行赏析:第一层,世间万物都可以入药,有其药性;第二层,点明万物各具其用的哲理;第三层,作者从谈“药”跨越到论“人”,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又如2021《麦子》第12题,要求学生从不同风格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多元品格。因此,教师应当提醒学生,只从单一层面分析语言是不够的,需要将多重性的语言枝分缕解,探究语言的多重内涵。

二、回顾考情,明确学生的问题所在

笔者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了梳理,发现学生在回答语言特征类题型时常常出现三种典型错误。

(一)缺乏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深刻认知

汉语中的修辞手法多达百种,优秀的作家会在一小段语言中运用多种手法,并有多重的表现目的。部分学生对修辞技巧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只能分辨出语言中存在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却缺乏对特定景物、特定环境作进一步分析的能力。如2020年的《雪》,作者用环境色彩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波动,大多数学生作答时,只答出“环境描写”,未意识到环境描写中的色彩。又如2021年的《麦子》,学生需从第二段的环境描写语言中,梳理出作者用以交代背景、塑造人物、暗示主题的三层用意。因此,教师要提示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写作技巧,剖析作者用意。

(二)缺乏对语言的宏观掌握

语言是复杂的综合体,字、词、短语、短句交替出现,部分学生只会“点”阅读,观察每个字、词、短语,思考其中是否运用了修辞技巧,而不会“面”阅读,忽视作者在句子结构、段落布置、全文架构上作的特殊安排。如2015年《捡烂纸的老头》第14题,考查了语言的简繁之别;2019年《呼兰河传(节选)》第10题,考查了语言节奏。学生若不能从宏观角度分析语言,就很容易丢分。

(三)缺乏解读象征性语言的能力

近年来,浙江卷中涉及探究象征性语言分析的考题不少,如2020年的《雪》与2021年的《麦子》,这两篇文

文档评论(0)

std3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