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这一篇”的文本特质 开展“这一层”的语文实践.docx

聚焦“这一篇”的文本特质 开展“这一层”的语文实践.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聚焦“这一篇”的文本特质开展“这一层”的语文实践

摘要:小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在高中小说教学中,教师可从小说的叙事运行视角出发聚焦“这一篇”的文本特质,开展体现高阶思维“这一层”的语文实践,从而使学生在精读小说中获得审美体验、认识美学价值、发现艺术创造,形成结构化的文学知识。

关键词:小说教学;叙事运行;文本解读;高阶思维;高中语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语文课标》”)在“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中指出:要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要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要结合作品的学习和写作实践,由学生自主梳理探究,使所学的文学知识结构化。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精读小说?如何使学生在小说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认识美学价值、发现艺术创造以及形成结构化的文学知识?笔者认为,教师可在教学中从小说的叙事运行(根据创作意图,综合运用与管理各种叙事元素和技巧)视角出发,聚焦“这一篇”的文本特质,开展体现高阶思维“这一层”的语文实践。下面以文言小说《促织》的教学为例进行阐释。

一、聚焦“这一篇”的文本特质

“怎么读”大致可以归结为“读什么”[1]。而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宜的文本解读[2]。《促织》选自《聊斋志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以传奇法而志怪”是《聊斋志异》最主要的特点。这篇小说被编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面对一篇古代文言小说,教师往往将文句疏通作为教学的常规项目,但是教材对这篇小说的注释十分详尽,学生基本不会在文意理解上存有困难,因此文句疏通不应成为教学的重点。笔者认为,要达成《促织》教学的深入有效,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叙事运行的视角出发解读其“神秘离奇”的文本特质。

(一)情节的极端反转

《促织》的神秘离奇,直接表现是情节大起大落、极端反转。而这些极端反转的情节,如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那样,存在一定的因果勾连[3]。这种因果,孙绍振认为应该是特殊的情感因果[4]。

凸显情感的特殊性,在情感因果上作审美超越,是达成情节生动(本文主要表现为“离奇”)的重要方式。《促织》情节运行的情感因果,是对摆脱当下困境的渴望。在这一特殊情感的推动下,蒲松龄让情节出现了三度极端的“生死”反转,即“无法塞责,惟思自尽—依照提示,惊获珍品”“顽子闯祸,如被冰雪—得子之尸,化怒为悲”“喜收小虫,惴惴心恐—大战四方,惊喜奇之”。在这种“顺境”与“逆境”的极端反转中,人物被反复折磨,其情感经历了极端的震荡,同时,读者也会随着这一系列极端反转的情节,体验情感运行的“过山车”。正是这样细化的情感体验,才能让读者切实感受到成名想要摆脱当下困境的渴望,进而促成了情节“神秘离奇”的实现。

情感因果的审美超越,可以达成情节的生动,但只有实现理性回归,对小说的认知才有深度。《促织》中的情节极端反转,根源在于“宫中尚促织之戏”,官员们“欲媚上官”,盘剥百姓,同时,以成名为代表的普罗大众毫无反抗意识,甚至能为“塞官责”而感到高兴。只有深入挖掘小说这一理性因果,才能对这种“神秘离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视角的自由切换

《促织》采用的最主要的视角是全知视角,它让读者对事件有一个最全面、最具体的了解。但在部分情节中,蒲松龄也采用有限视角的方式来叙述,从而让情节富有悬念又耐人寻味。通过视角的自由切换,小说的“神秘离奇”得以进一步彰显。

由“宫中尚促织之戏”“此物故非西产”“华阴令欲媚上官”可知,促织原本不是这里的特产,但宫中的风气、官员的谄媚,导致了老百姓的悲剧。作者通过全知视角,让读者快速了解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成名悲剧故事的起源,“离奇”的色彩从一开始就呈现了出来。“为人迂讷”,不让读者自行体会人物的品性,而是直接给出评价,也和后续其经历的悲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在成名妻子求神占卜的情节中,作者采用了有限视角。小说并未告诉读者驼背巫到底说了什么,从“唇吻翕辟,不知何词”“非字而画”等细节可知,驼背巫的提示是一张画而不是一段文字,所有的相关内容都要成名、其妻以及读者去猜。这种方式强化了神秘因素,也为后文成名的遭遇埋下了伏笔,因为对驼背巫的提示,成名在理解上可能是存在偏差的。如果采用全知视角,这种神秘与离奇的因素将消失,小说中的前后文就无法形成逻辑自洽。

同样,在成名儿子死亡之后,作者写道:“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此处如果采用全知视角,透露这只促织是注入了成名之子的灵魂幻化而来的,那么后文的情节都是理所当然,就不会产生情感的震荡与怀疑。而采用有限视角,不告知这只促织的由来,而是逐步展露其惊人的战斗能力,直到最后才道出真相,则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