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医特色康复治疗操作标准及规范
针灸疗法操作标准及规范
毫针刺法
1.针具选择: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部位等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一般而言,体质强壮、肌肉丰厚处选稍粗、稍长的针;体质虚弱、肌肉浅薄处选较细、较短的针。如针刺腹部穴位,可选2-3寸的毫针;针刺手部穴位,可选0.5-1寸的毫针。
2.消毒
-针具消毒:将毫针用纱布包好,置于高压蒸汽锅内,在121℃的条件下灭菌30分钟。也可将针具浸泡于75%乙醇内,浸泡30分钟以上。
-医生手指消毒:用肥皂水洗净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
-针刺部位消毒:用75%乙醇棉球从针刺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擦拭消毒。
3.进针方法
-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穴位。适用于短针的进针,如针刺印堂穴。
-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穴位。多用于长针的进针,如针刺环跳穴。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穴位,如针刺耳部穴位。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中间刺入。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部位的穴位,如针刺腹部穴位。
4.针刺角度和深度
-角度: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肌肉丰厚处的穴位,如足三里、委中等;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肌肉较浅薄或内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的穴位,如胸部的穴位;平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穴位,如头部的穴位。
-深度: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等因素综合考虑。如小儿及年老体弱、久病虚证者宜浅刺;中青年、体质强壮者可适当深刺。头面、胸背部穴位宜浅刺,四肢、臀腹部穴位可适当深刺。
5.行针与得气
-行针手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将针在穴内进行上提下插的操作,幅度不宜过大,一般在0.3-1寸之间;捻转法是将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和食、中指持住针柄,进行左右来回捻转,角度一般在180°-360°之间。
-得气:当针刺入穴位后,患者会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若未得气,可适当调整针刺的角度、深度或行针手法以促使得气。
6.补泻手法
-捻转补泻:补法是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法是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提插补泻:补法是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泻法是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
7.留针与出针
-留针:一般留针15-30分钟,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对于病情较重、疼痛较剧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出针: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柄轻轻捻转,将针缓慢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并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艾灸疗法
1.材料选择:选用陈艾制作的艾绒,陈艾火力温和、渗透力强。艾炷的大小可根据穴位部位和病情而定,如小艾炷如麦粒大,中等艾炷如半截枣核大,大艾炷如半截橄榄大。艾条一般直径有1.8cm、2.0cm、2.5cm等规格,可根据需要选择。
2.直接灸
-瘢痕灸:先在穴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放置艾炷点燃,当艾炷燃尽后,除去灰烬,再换一壮继续施灸,一般每穴灸3-9壮。灸后局部皮肤会起疱,数日后结痂,留有瘢痕。适用于虚寒性顽疾,如哮喘、肺痨等。
-无瘢痕灸:在穴位上放置艾炷,点燃后当患者感到温热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穴灸3-7壮。灸后皮肤红晕,不起疱,不留瘢痕。适用于虚寒性病症,但体质虚弱、不耐灸者更宜采用。
3.间接灸
-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直径2-3cm、厚0.2-0.3cm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上,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再放下继续施灸,一般每穴灸5-10壮。适用于风寒感冒、虚寒腹痛等。
-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薄片,如隔姜灸法操作。每穴灸3-7壮。适用于痈疽初起、肺痨等。
-隔盐灸: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一般灸5-9壮。适用于虚寒性腹痛、吐泻、中风脱证等。
4.艾条灸
-温和灸:将点燃的艾条一端对准应灸的穴位,距皮肤2-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