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泊秦淮》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杜牧《泊秦淮》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牧《泊秦淮》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注释详解

烟笼寒水月笼沙

笼:笼罩,覆盖。两个“笼”字形成互文,意为烟雾与月光同时笼罩着寒水和沙滩,并非“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简单拆分,如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笔法,让画面更显朦胧交融。

寒水:秋夜的江水带着凉意,“寒”字既写水温,又暗合心境的清冷,与后文“亡国恨”的悲凉相呼应。

沙:秦淮河畔的沙滩,是泊船的所在,平凡的意象因“烟”“月”的笼罩而添诗意。

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停泊。“夜泊”点出时间与动作,诗人舟行至此暂歇,为后文所见所闻埋下伏笔。

秦淮:即秦淮河,流经金陵(今南京),晚唐时已是歌舞繁华之地,杜牧在《建康》中曾写“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可见其历史厚重感。

近酒家:靠近酒馆,暗示岸边的喧嚣,与“烟笼寒水”的静谧形成对比,藏着繁华背后的隐忧。

商女不知亡国恨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女子,并非特指商人之女。晚唐酒家多有歌女助兴,她们是繁华的点缀,也是时代的镜子。

亡国恨:指陈朝灭亡的悔恨。陈后主陈叔宝荒淫误国,终致亡国,这里借古讽今,暗指晚唐统治者的腐朽。

隔江犹唱后庭花

隔江:秦淮河两岸,一说指长江对岸(陈朝旧地),强化时空的距离感。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作艳曲,后世视为“亡国之音”。“犹唱”二字如重锤,敲醒世人对历史教训的遗忘,与李商隐“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讽刺异曲同工。

三、作者与创作背景

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出身官宦世家,曾官至中书舍人,却因性情耿介、不屑钻营而仕途多舛。其诗风格俊爽清丽,尤长咏史抒怀,善以小见大,借古讽今,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泊秦淮》约作于杜牧晚年(838—842年间),当时他途经金陵,夜泊秦淮河。此时的晚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统治者沉迷享乐,国事日衰。秦淮河畔的夜夜笙歌,在诗人眼中恰如陈朝灭亡前的繁华,历史的相似性让他心生忧愤,遂作此诗。

值得一提的是,杜牧祖父杜佑曾撰《通典》,详述历代典章制度与兴亡教训,家学渊源让他对“亡国”二字有更深的体悟,诗中的“恨”不仅是对陈朝的叹惋,更是对晚唐命运的焦虑。

四、相关知识梳理

秦淮河的文化符号意义

秦淮河自六朝起便是金陵繁华的象征:

六朝贵族在此宴饮作乐,如东晋王导、谢安的“乌衣巷”便邻近秦淮;

晚唐时仍是“桨声灯影”的风月场,酒家、歌女构成独特的市井生态;

杜牧笔下的秦淮,既是现实的繁华地,也是历史的警示牌,这种“繁华与腐朽并存”的特质,让诗作更具张力。

“亡国之音”的历史回响

《玉树后庭花》作为“亡国之音”的典故,在唐诗中多有呼应:

刘禹锡“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直指陈后主的荒淫;

杜牧此诗则更进一步,写“商女犹唱”,将批判对象从统治者扩展到整个沉迷享乐的社会,警示意味更浓。

杜牧咏史诗的“议论藏于景象”

杜牧咏史善用“以景起兴,以事收尾”的结构: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由残戟引出对赤壁之战的议论;

本诗以“烟笼寒水”的夜景起笔,以“犹唱后庭花”的现实收束,景中含情,事中见理,避免了直白说教。

五、全诗赏析

(一)首句:朦胧夜景中的兴亡之思

“烟笼寒水月笼沙”以叠字“笼”开篇,如轻烟漫过纸面,将寒水、沙滩、夜雾、月光织成一张朦胧的网。烟雾的白、月光的清、江水的冷、沙滩的黄,在夜色中交融,分不清边界,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怅惘。

这并非单纯的写景,秦淮河畔的“烟”与“月”,早已被历史浸染——六朝的脂粉气、陈朝的靡靡音,都藏在这朦胧里。诗人泊船于此,看这月色烟光,仿佛看见过往王朝的影子在水中摇晃,“寒”字便在此时钻进心里,不是水寒,是历史的寒意。

(二)次句:繁华表象下的隐忧

“夜泊秦淮近酒家”由景入事,船靠岸了,岸边的酒旗在风中飘动,隐约能听见酒肆里的笑语。“近”字用得微妙,既写空间的靠近,也写诗人与这繁华的距离——他站在岸边,看着这一切,却像个局外人。

晚唐的秦淮河,是失意文人暂避现实的温柔乡,也是达官贵人寻欢作乐的销金窟。酒家的喧闹与前文的静谧形成反差,诗人却从这热闹里听出了空洞:越是繁华,越让人想起“盛极而衰”的老话,陈朝的酒家,想必也曾如此热闹吧?

(三)后两句:一曲艳歌中的历史警钟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最锋利的一刀。歌女唱起《后庭花》,或许只是谋生的手段,她们未必懂“亡国恨”的沉重——可听曲的人呢?那些在酒肆中寻欢的权贵,难道也忘了陈朝的教训?

“不知”二字,表面说商女,实则讽刺听歌者的麻木;“犹唱”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