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茶艺培训教学计划方案(1).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少儿茶艺培训教学计划方案

作为一名从事少儿传统文化教育近十年的茶艺培训师,我始终相信:茶是最适合孩子的“生活美学课”。它没有背诵的压力,却能在一投一注间培养专注力;没有刻板的说教,却能在茶席礼仪中自然传递谦逊与感恩。这份教学计划,凝结了我带过12批少儿茶艺班的经验,也融入了和孩子们相处时最真实的观察与思考。下面,我将从“为何教”“教什么”“怎么教”三个核心维度展开说明。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设定

1.1课程背景

现在的孩子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越来越长,能安静坐下来专注做一件事的机会却越来越少。去年带8岁组的孩子时,有位妈妈跟我说:“孩子学围棋坐不住,学钢琴嫌枯燥,可上周看他蹲在阳台给多肉浇水,倒能安静半小时。”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孩子需要的不是“强制专注”,而是找到一件“让他愿意主动慢下来”的事。而茶,恰好具备这样的特质——它需要观察茶叶在水中舒展的变化,需要控制注水的角度与力度,需要感受茶香从清淡到浓郁的层次。这些细节,能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自然养成“慢慢来”的生活节奏。

更重要的是,茶里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密码”。我曾带孩子们对比过不同朝代的茶器:唐代的越窑青瓷如“千峰翠色”,宋代的建盏有“兔毫油滴”,明代的紫砂壶讲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当孩子们摸着仿制品小声讨论“原来古人喝茶用的杯子这么好看”时,文化认同便悄悄在他们心里扎了根。

1.2教学目标

基于少儿的认知特点(7-12岁,具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约25-35分钟)和茶艺学习的特殊性,我将课程目标拆解为三个层级:

知识目标:认识6大茶类的基础特征(如绿茶鲜爽、红茶甜润)、常见茶器的名称与用途(如盖碗“三才杯”的天、地、人寓意)、简单的茶史故事(如“茶马古道”的小马帮);

技能目标:掌握玻璃杯泡绿茶、盖碗泡乌龙的基础流程(温杯、投茶、注水、出汤),能独立完成1-2种茶的冲泡,动作规范且安全;

情感目标:通过“奉茶”环节学会感恩(给父母、同伴敬茶),在调整水温和等待出汤的过程中培养耐心,在茶席布置中感受“美”的细节(如插花的高低、茶荷的摆放角度)。

二、课程内容设计:分阶递进,玩中学

考虑到孩子的学习能力差异,课程按“初级-中级-高级”分3个阶段,每阶段12课时(每周1次,每次90分钟),总时长约3个月。每个阶段的内容既独立又衔接,如同搭积木——先认识“砖块”(茶与器),再学习“搭建方法”(冲泡技巧),最后完成“完整建筑”(茶席设计与文化表达)。

2.1初级阶段:打开五感,认识茶的“真面目”

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好奇”。我发现,孩子对茶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家长的描述:“茶是苦的”“喝茶能提神”。但这些标签容易让孩子产生距离感。所以前4课时,我会用“五感体验法”打破偏见。

看:带孩子们观察干茶的形态——碧螺春像小螺丝,白毫银针满披白毫,普洱饼茶有茶梗。我会准备放大50倍的茶叶显微照片,让他们直观看到“原来绿茶的绒毛是鲜味的来源”;

闻:每人发3个小闻香杯,分别装绿茶(豆香)、红茶(蜜香)、乌龙茶(兰花香)。先闭眼闻,再用“像炒板栗”“像晒过的被子”这样的生活比喻描述,孩子往往会喊:“老师!这个红茶闻起来像我妈烤的曲奇!”;

摸:用竹盘装不同茶类的干茶,让他们触摸——炒青绿茶扎手(烘干工艺),白茶松软(萎凋工艺),普洱饼茶硬实(压制工艺);

听:讲茶史时不用照本宣科,而是播放“茶马古道”的马蹄声录音,让孩子们想象“小马帮翻山越岭,茶饼用竹篾捆着,一路叮当作响”;

尝:冲泡时特意控制浓度,让孩子喝到“微甜的茶”。比如用80℃水泡安吉白茶,第一泡只泡10秒,茶汤清浅带甜,很多孩子会说:“原来茶不苦,像甜津津的水!”

第5-8课时引入茶器认知。我会把茶盘、茶夹、茶漏等工具编成“茶器家族故事”:“茶夹是‘小钳子’,专门帮我们拿烫杯子;茶漏是‘小漏斗’,倒茶时防止茶叶掉出来;盖碗叫‘三才杯’,盖子是‘天’,碗身是‘地’,托是‘人’,泡茶时要‘天盖地、地承人’。”为了让孩子记住用途,我设计“茶器配对游戏”:发一张画有茶席的纸,让他们用贴纸把茶器贴到正确位置,贴对的小组能得到“茶宝宝贴纸”奖励。

最后4课时是“初级考核”——用玻璃杯泡一杯绿茶。考核标准不是“完美”,而是“安全+完整”:能自己完成温杯(用温水,避免烫手)、投茶(用茶则取3克,不多不少)、注水(从杯壁高冲,观察茶叶旋转)、分茶(用茶夹端杯,不洒出)。去年有个7岁的小朋友,第一次投茶时手抖得厉害,茶叶撒了半桌,急得快哭了。我蹲下来跟他说:“你看,茶叶像小蝴蝶在飞,我们慢慢把它们‘请’进杯子里好不好?”后来他第三次练习时,动作已经稳得像小大人,还骄傲地说:“我能帮妈妈泡茶了!”

2.2中级阶段:手脑并用,掌握冲泡“小秘诀”

孩子度过“好奇期”后,会进入“想挑战”的阶段。这一阶段(9-20课时)重点教盖碗泡法,因为盖碗的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