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违规收送礼金问题清单
违规收送礼金问题是违反党的纪律、破坏政治生态的典型表现,其形式隐蔽、危害深远,需以“零容忍”态度全面排查整治。以下从具体表现、典型场景、成因分析、危害后果及治理路径等维度展开系统梳理,旨在为精准识别、有效遏制此类问题提供参考。
一、违规收送礼金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违规收送礼金行为并非简单的“钱物交接”,而是通过多种隐蔽手段规避监督,其表现形式随监管环境变化不断“变种”,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六类:
(一)节日节点“温情包裹”
传统节日、干部生日、婚丧嫁娶等特殊时间节点,成为收送礼金的“黄金窗口”。例如,春节前以“拜年礼”名义赠送高档烟酒、购物卡;中秋期间借“团圆祝福”由头递送现金红包;干部子女升学时,管理服务对象以“贺喜”为名送上“升学礼包”。此类行为常以“人情往来”为外衣,金额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送礼者多选择夜间或非办公场所“上门拜访”,收礼者则以“下不为例”自我开脱。
(二)职务变动“潜规则运作”
干部职务调整、岗位轮换、退休离职等关键阶段,违规收送礼金现象易发多发。新任职干部到岗时,下属单位或关联企业以“接风”名义赠送礼金;拟提拔干部考察期间,利益相关方通过“探班”“慰问”变相输送利益;即将退休干部则可能收受“感谢费”,美其名曰“纪念情谊”。某县交通局原局长李某在调任住建局前夕,收受辖区内5家工程公司负责人“送行费”共计12万元,自认为“退居二线后不会被查”,最终仍被立案审查。
(三)项目审批“权力兑换”
在工程招投标、资金拨付、资质审核等涉及公共资源分配的领域,违规收送礼金是权力寻租的“标配动作”。企业为获取项目中标,会在投标前向主管部门负责人“打点”;施工方为加快工程款结算,以“辛苦费”名义向经办人员输送利益;个体经营者为通过行政审批,将现金夹在材料中“暗箱操作”。某开发区管委会原副主任张某在负责产业园区建设期间,先后收受11家企业“协调费”87万元,最终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四)利益关联“长期绑定”
部分干部与管理服务对象形成“利益共同体”,收送礼金从“一次性交易”演变为“长期投资”。企业主每年固定时间以“节日问候”“家庭关怀”为名向干部赠送礼金,干部则在政策倾斜、执法宽松等方面提供“长线回报”。某市场监管局原副局长王某与某食品企业老板陈某“交往”十年,每年春节、中秋收受陈某赠送的2万元现金,累计达40万元,期间对该企业多次违规经营行为“视而不见”。
(五)虚拟载体“技术隐身”
随着移动支付普及,违规收送礼金手段向数字化转型。通过微信红包、支付宝转账、电子购物卡等方式完成资金输送,备注栏标注“借款”“还款”“节日祝福”等字样混淆视听;利用电商平台“代付”功能,为干部购买商品后直接寄送至其亲属地址;更有甚者通过虚拟货币、游戏充值卡等新型载体转移利益,增加调查取证难度。某市税务局一名干部2022年春节期间,通过微信收取管理企业“拜年红包”12笔,每笔5000元,总金额6万元,自以为“电子痕迹可删除”,最终被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大数据比对锁定证据。
(六)亲属代收“曲线操作”
部分干部为规避直接收礼风险,授意配偶、子女、父母等近亲属或特定关系人代为收受礼金。企业主“投其所好”,将现金、购物卡交予干部子女,声称“给孩子买学习用品”;将贵重礼品寄送至干部配偶工作单位,标注“家属收”;甚至以“借款”“投资”名义与干部亲属签订虚假协议,实则为利益输送。某街道办原主任赵某的妻子在其任职期间,多次收受辖区内商户“节日礼金”,赵某本人虽未直接经手,但对亲属行为“默许纵容”,最终被认定为共同违纪。
二、违规收送礼金问题的典型场景特征
通过对近年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分析,违规收送礼金行为在场景选择上呈现“三偏好”特征:
(一)偏好“熟人圈”渗透
收送双方多为“老关系”,存在长期工作联系或私人往来。例如,干部与辖区企业主因监管关系相识,逐渐从“工作接触”发展为“私人交情”;领导干部与下属因职务隶属形成“上下级情”,下属借节日、婚丧之机“表忠心”。这种“熟人信任”降低了双方的戒备心理,使得礼金输送更隐蔽、更频繁。
(二)偏好“低风险”场合
收送行为多选择非办公场所,如干部家中、私人会所、隐蔽餐馆,或利用出差、调研等公务活动间隙“顺道”完成。某镇党委书记李某在下乡调研时,接受企业主在农家院安排的“便饭”,饭后企业主将装有2万元现金的信封塞至其公文包内,李某以“调研辛苦费”为由收受,自认为“地点偏僻无人知晓”。
(三)偏好“小金额”试探
违规收送礼金往往从“小额试水”开始,逐步突破纪律防线。初次接触时,企业主可能赠送价值千元左右的礼品或购物卡,干部若“半推半就”收下,后续金额会逐渐升级至万元甚至更高。某县自然资源局一名科长最初收受500元购物卡时“内心忐忑”,但见未被发现后,逐渐发展为收受数万元现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