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病毒性出血热的护理措施
一、前言
病毒性出血热是由多种RNA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出血倾向、多器官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人口流动加剧,其流行范围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科学、系统的护理干预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环节。本文围绕“病毒性出血热的护理措施”展开,通过分章节阐述护理全流程,为临床实践提供可参考的专业指导。
二、疾病概述
病毒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埃博拉病毒、登革病毒等多种虫媒或动物源性病毒引发,主要通过鼠类、蚊虫叮咬或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传播。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阶段,临床表现以高热(体温可达39-40℃)、全身中毒症状(头痛、腰痛、眼眶痛)、充血出血(面颈胸部潮红、黏膜出血点)及肾脏等多器官功能损害为特征。由于病毒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激活异常免疫反应,患者常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危重并发症,对护理工作提出了高精准、多维度的要求。
三、护理评估
在明确疾病特征后,系统的护理评估是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的首要环节。评估需贯穿患者全程,重点涵盖以下三方面:
1.健康史与流行病学接触史:详细询问发病前2周内是否有疫区居住/旅行史、鼠类或蚊虫接触史、患者血液/体液暴露史,记录起病时间、发热程度及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既往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及用药史。
2.身体状况评估:通过动态监测生命体征(每2-4小时测量体温、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观察皮肤黏膜(有无瘀点、瘀斑、注射部位渗血)、排泄物(血尿、黑便)及意识状态(是否嗜睡、烦躁);实验室指标需关注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PT、APTT)、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及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3.心理社会状况:因疾病起病急、传染性强且预后不确定,患者常出现恐惧、焦虑甚至绝望情绪,需评估其心理状态(如是否沉默、哭泣、拒绝治疗)、家属支持度及对隔离措施的配合度。
四、护理诊断
基于评估结果,病毒性出血热患者常见护理诊断可归纳为以下五项:
1.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及炎症反应激活有关。
2.体液不足:与高热出汗、呕吐腹泻、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外渗相关。
3.组织完整性受损:与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皮肤黏膜出血有关。
4.潜在并发症:休克、急性肾损伤、DIC:与血管内皮损伤、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及凝血功能异常相关。
5.恐惧/焦虑:与疾病进展快、隔离环境限制及预后不确定性有关。
五、护理目标
针对上述护理诊断,需制定可量化、可追踪的护理目标:
3天内体温降至38.5℃以下并维持稳定;
24小时内尿量≥0.5ml/kg/h,血压、心率恢复至基础水平±10%;
住院期间皮肤黏膜出血点无扩大,无新增瘀斑或内脏出血;
住院期间未发生休克、急性肾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或并发症早期识别率达100%;
3天内患者焦虑评分(如GAD-7量表)降低50%,能配合治疗护理操作。
六、核心护理措施
核心护理措施需围绕“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目标,结合疾病不同阶段特点实施精准干预:
(一)发热期护理
以降温、缓解中毒症状为重点。体温<38.5℃时,优先采用物理降温(冰袋置于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避免胸腹部冷敷以防寒战);体温≥38.5℃或伴头痛、全身酸痛时,遵医嘱给予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同时,每2小时监测体温并记录热型,观察有无寒战、大汗导致的虚脱。
(二)出血护理
密切观察出血进展是关键。皮肤出血者需避免抓挠,穿刺后延长按压时间(5-10分钟);鼻衄时取半卧位,用0.1%肾上腺素棉片填塞;消化道出血者暂禁食,记录呕吐物/排泄物颜色、量及性质;眼底出血者减少活动,避免用力排便。同时,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50×10?/L时警惕自发性出血),遵医嘱输注血小板或凝血因子。
(三)液体管理
遵循“早期、快速、适量”原则。发热期每日补液量为前一日尿量+1000-1500ml(成人体重按60kg计算),以平衡盐液为主;低血压休克期需快速扩容(30分钟内输注1000ml胶体液),维持收缩压≥90mmHg、尿量≥30ml/h;少尿期严格限制入量(前一日尿量+500ml),避免高钾饮食(如香蕉、橘子),监测血电解质变化。
(四)并发症预防
休克:每1小时监测血压、心率、尿量,观察肢端温度及意识变化,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速时立即通知医生。
急性肾损伤:记录24小时出入量,少尿期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多尿期注意补钾(口服或静脉输注)。
D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