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乡村》阅读习题阅读附答案.docxVIP

《远去的乡村》阅读习题阅读附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远去的乡村》阅读习题阅读附答案

我始终记得村口那棵老槐树的模样。它的枝桠能遮住半条田埂,春天开细碎的白花,落在挑水的木盆里,浮成一片雪。那时候,张婶总在树下择菜,竹篮里的荠菜沾着晨露,她的蓝布围裙兜着刚摘的豌豆,和蹲在石墩上补渔网的李伯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风过处,槐花香混着灶房飘来的玉米粥香,漫得满村子都是。

可如今再回去,老槐树被砍了——说是要拓宽进村的路。树桩上还留着新鲜的斧痕,像道狰狞的疤。我蹲下去摸那圈年轮,二十三层,和我的年龄一般大。记得小时候总爱数它的枝桠,数到第七根时,准能找到蝉蜕,透明的壳儿挂在叶底,像谁遗落的玉坠。现在仰头看,只有电线斜斜地划过天空,把云割成零碎的片儿。

村东头的荷塘也没了。从前每到盛夏,荷叶能漫过田垄,青蛙藏在叶下打鼓,我们脱了鞋光脚去摘莲蓬,裤脚沾着泥,手里举着青嫩的莲子,被看塘的赵叔追得满田埂跑。他手里的竹竿晃着,却总在离我们三尺远的地方停下,嘴里骂着“小崽子”,自己倒先笑出了声。后来听说荷塘承包给了外地人,挖了塘泥种藕,又嫌见效慢,干脆填了土盖成厂房。现在那里立着几排灰扑扑的铁皮房,窗玻璃蒙着灰,偶尔有货车鸣笛,惊飞几只麻雀。

最让我难受的是屋角的那口老井。井沿是青石板凿的,磨得发亮,井绳勒出的深沟里,总积着青苔。外婆每天天不亮就去打水,木桶碰着井壁,叮咚叮咚的响,像首曲子。我蹲在井边看自己的影子,水面晃一下,脸就碎成星星。后来村里通了自来水,老井被填了,说是怕小孩掉进去。填井那天,我看见外婆站在旁边,手里攥着块擦井沿的旧布,半天没说话。现在井的位置砌了花坛,种着城里运来的月季,红得扎眼,却闻不到半点水汽的清凉。

村西的晒谷场也变了。从前秋收时,场院里堆着金黄的稻垛,像一座座小山。大人们拿着木锨扬场,谷粒在阳光下跳着舞,落进竹席铺成的圆里。我们在稻垛间捉迷藏,把自己埋进稻草堆,闻着太阳的味道打盹。到了晚上,场院里支起银幕放电影,搬着自家的竹椅来占座,孩子们绕着银幕疯跑,影子被拉得老长。现在晒谷场改成了停车场,水泥地晒得发烫,停着几辆摩托车和小轿车,偶尔有老人搬个小马扎坐边上,眼神空空地望着远处。

我常去看村头的老房子。那些青砖灰瓦的屋子,门楣上的砖雕还留着“耕读传家”的字样,门槛被磨得薄了,墙角的青苔却还绿着。从前每扇门都敞着,东家端碗饺子西家送把青菜,谁家做了新鞋,总要给左邻右舍的孩子试脚。现在大多锁着门,铁锁锈成了褐色,窗棂上的纸破了洞,风穿堂而过,发出呜呜的响。只有王奶奶还住在老房子里,她八十二岁了,子女都在城里,她不肯走,说“守着这房子,就像守着根”。我去看她时,她正坐在台阶上补袜子,身边的竹篮里放着半把晒干的野菊花,“今年雨水少,菊花开得稀。”她絮絮地说,阳光照在她的白发上,像落了一层霜。

村后的山也秃了。小时候跟爷爷去砍柴,林子里到处是野果,酸的甜的,摘一把塞嘴里,舌头都染了色。松针铺成的软毯上,能捡到蘑菇,褐色的伞盖沾着土,拿衣襟擦一擦,就放进竹篓。现在山被承包了,种上了经济林,整齐的树苗排着队,树下的杂草被除得干干净净。爷爷的坟在半山腰,我去给他烧纸,风卷着纸灰往林子里钻,却碰不到一片松叶。“这山,没了活气。”守林的大叔叹着气说,他的狗蹲在脚边,尾巴有气无力地摇着。

晚上住在表弟家,他新买的楼房亮着LED灯,电视里放着选秀节目,声音开得老大。表弟媳在玩手机,手指划得飞快,表弟喝着啤酒,跟我聊城里的房价、孩子的学区。我走到阳台,想看看从前的星空。可路灯太亮了,星星都躲起来了,只看见远处厂房的灯光,一片惨白。风里飘来的不是稻花香气,而是刺鼻的化工味。

我忽然想起外婆的灶屋。那时候,灶膛里的火映着她的脸,她用大铁锅熬红薯粥,粥香裹着柴草的烟火气,漫得满屋子暖。她总说:“这灶火不能灭,灭了,家就冷了。”后来她搬去城里,灶屋的砖被拆了,锅被收进储物间,只留着黑黢黢的灶膛,像只闭着的眼。

离开的那天,在村口遇见挑着菜担的老周头。他的竹筐里装着自家种的青菜,叶子上还沾着泥。“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吃这些了,”他说,“都去超市买包装好的,说是干净。”我买了两把青菜,他硬塞给我几个土鸡蛋,“自家鸡下的,香。”我捧着鸡蛋往车上走,回头看,老周头的背影缩成一个点,和远处的老房子、秃山、厂房叠在一起,模糊成一张褪色的照片。

乡村在远去。不是突然的,是一点一点的,像老井里的水,慢慢渗下去,渗下去,直到干了底。那些被风吹散的槐花香,被填掉的荷塘,被锁上的老房子,被砍倒的树,都成了记忆里的碎片。可我知道,有些东西是不会远去的——外婆的粥香,赵叔的竹竿,王奶奶的野菊花,爷爷砍柴时的山歌,它们藏在记忆的褶皱里,每当我闻到泥土的味道,听到蝉鸣,或者看见一片老蓝布,就会“轰”地涌出来,把心填得满满的。

或许乡村从未真正远去,它只是换了种方式,住在我们的心里,成了一根线,一头系着现在,一头系着过去,扯一扯,就会疼

文档评论(0)

173****0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