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001).pptxVIP

第12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001).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新课导入京城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湖州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京城惠州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儋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重走苏轼被贬路程。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2.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把握景物的特点。(重点)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抒发出的复杂情感。(难点)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集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

读准字音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wéixìnɡhénɡsuìyǔbǎi

疏通文意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译文门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译文考虑,想到于是,就共同,一起院子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译文大概是形容水的澄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译文只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字词清单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古义:门。今义:人家,住户。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古今异义

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古义:共同,一起。今义:相处。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一词多义与念无与为乐者能与其奇者介词,和、跟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者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代词,……的人助词,与“如”连用,可译为“像……的”《答谢中书书》

◆文言句式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省略句: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解衣欲睡倒装句: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成语积累夜不闭户月色入户随心所欲解衣欲睡门想要

解题记承天寺夜游记,是通过记事、记物、记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的一种文体,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地点时间点明事件

整体感知根据表达方式给文章划分层次。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赏月经过庭院月色赏月感慨

细读文章,梳理“夜游”事件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苏轼夜游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①________________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共同游乐事件:②________________心情:见右图“作者的情感变化”苏轼、张怀民庭院赏月欣然喜悦作者的情感变化:心情起行为乐者念无与亦未寝怀民于中庭相与步闲人孤独惊喜③____④____复杂事件

东坡为何独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背景补充: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郁郁寡欢之情。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分析作者是怎么营造出清幽宁静之感的?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正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皎洁,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摇曳多姿,为全文营造出了清幽宁静之感。侧面描写合作探究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空明的积水,写出月光的空灵澄澈;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营造出了清幽宁静的氛围。

面对如此月色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用原文的话回答)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学课件专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业制作初中、高中各个学科科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