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临床高血压疾病误区
提到高血压,很多人只知道要“控血压”,却不知道它为何会和脑梗挂钩——长期高血压会像“洪水”一样冲击脑血管壁,让血管变脆、长出斑块,一旦斑块脱落堵塞血管,脑梗就可能突然发生。更危险的是,很多人常踩的3个血压误区,会让脑血管的损伤“雪上加霜”。
误区1:血压不高就停药,没症状等于没风险
不少高血压患者觉得“头晕、头痛才是血压高”,没症状就擅自停药,或是血压降到正常就断药,这其实是在给脑梗“铺路”。
人体血管有很强的“适应性”,长期高血压患者可能已经适应了高压力状态,即使血压高达160/100mmHg也可能没感觉;而突然停药会让血压像“过山车”一样骤升骤降,血管壁反复受刺激,更容易破裂或形成血栓。
正确做法:降压药需遵医嘱长期服用,即使血压稳定,也要定期复诊调整剂量,不能自行停药。
误区2:只靠吃药控压,不管生活习惯
“我每天都吃降压药,多吃点盐、偶尔熬夜没事”,这种想法是典型的“重药物、轻管理”。
降压药的作用是“辅助调节”,如果每天吃着药,却同时高盐饮食(比如顿顿咸菜、重口味外卖)、熬夜到凌晨,血管会一直处于“紧绷”状态,血压很难稳定在安全范围。有研究显示,高盐饮食会让血压额外升高5-10mmHg,相当于抵消了一种降压药的效果,长期下来脑梗风险会增加30%以上。
正确做法:每天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少熬夜、戒烟酒,搭配轻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拳),才能让血压更平稳。
误区3:血压越低越好,追求“理想数值”
有些患者为了“快速控压”,会自行加量服药,甚至追求“120/80mmHg以下”的完美血压,尤其是中老年人,这样反而可能诱发脑梗。
血压过低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就像“水龙头水压不够,花洒出不了水”,大脑长期缺血缺氧,反而可能引发血管堵塞。对于65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医生通常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即可,无需过度追求低数值。
正确做法:降压要“循序渐进”,目标数值需结合年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由医生制定,不要盲目加药。
最后要提醒的是,高血压对脑血管的损伤是“长期且隐蔽”的,不要等出现手脚麻木、说话不清等脑梗信号才重视。定期监测血压(每天早晚各测1次,连续7天取平均值)、避开这3个误区,才是保护脑血管的关键。
高血压引起脑梗治疗要点
1.急性期治疗(发病4.5-6小时内,黄金救治期)
优先恢复血流:符合条件者需尽早开展静脉溶栓(如rtPA)或机械取栓治疗,这是唯一能快速开通堵塞血管、减少脑组织坏死的关键手段,时间越短,预后越好。
血压控制原则:若未进行溶栓/取栓,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时需缓慢降压(24小时内降幅不超过25%),避免血压骤降导致脑供血不足;若已接受溶栓/取栓,需将血压严格控制在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5mmHg,防止出血风险。
其他支持治疗:根据情况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扩大,同时防治脑水肿、感染、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
2.恢复期治疗(发病1-6个月,功能恢复关键期)
持续控压是核心:需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将血压稳定在目标值(一般<140/90mmHg,合并糖尿病/肾病者<130/80mmHg,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至<150/90mmHg),避免血压波动加重脑血管损伤。
抗血小板与降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预防再次血栓,同时使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脑梗复发风险。
康复训练:尽早开展肢体功能(如偏瘫训练)、语言功能(如失语矫正)、吞咽功能等康复锻炼,结合物理治疗(如针灸、理疗),最大程度恢复生活能力。
3.长期预防治疗(终身管理,降低复发率)
血压管理不松懈:定期监测血压(每天早晚各1次),根据血压变化遵医嘱调整降压药,不擅自停药或增减剂量。
改善生活方式:坚持低盐饮食(每日<5克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规律运动(如快走、太极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控制体重,避免熬夜和情绪激动。
定期复查:每3-6个月复查血压、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及脑血管影像学(如颈动脉超声),及时发现血管病变,调整治疗方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