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前言演讲人
目录01.前言07.健康教育03.护理评估05.护理目标与措施02.病例介绍04.护理诊断06.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08.总结
2025精神康复期复发预防训练护理课件
01前言
前言作为在精神科临床一线工作了12年的护理人员,我常说:“精神疾病的治疗,三分靠药物,七分靠康复。”而康复期最让我们揪心的,不是症状的残留,而是复发——那可能让患者刚重建的生活瞬间崩塌,让家属刚燃起的希望再次熄灭。据2023年《中国精神卫生康复蓝皮书》统计,精神分裂症患者1年内复发率高达38.7%,双相情感障碍患者2年内复发率超50%。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眼泪:有的患者因复发失去工作,有的因反复住院耗尽积蓄,更有甚者因急性发作伤害自己或家人。
为什么复发如此常见?我在护理日志里记过这样一组数据:85%的复发患者存在“断药-症状波动-拒绝治疗”的恶性循环;60%的患者复发前1-2周出现睡眠紊乱、情绪烦躁等“预警信号”却未被识别;还有30%的家庭因“病耻感”隐瞒病情,导致社会支持系统断裂。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复发不是“突然发生”的意外,而是可预防、可干预的“渐进过程”。
前言今天这堂课件,我想以我们科室去年跟进的一个典型病例为线索,和大家一起梳理“精神康复期复发预防训练”的全流程护理思路——从评估到干预,从观察到教育,真正把“预防”落到实处。
02病例介绍
病例介绍先和大家分享我去年全程参与护理的患者王女士(化名)。她今年35岁,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2019年因“情绪低落、自责自罪、失眠1月”首次确诊为“重度抑郁发作”,经系统治疗3个月后临床痊愈,回归工作。2021年因“工作压力大+自行减药”首次复发,出现“早醒(凌晨3点醒后无法入睡)、兴趣丧失、反复出现自杀念头”,住院治疗2个月后好转。2023年9月,她再次因“情绪激越、指责家人‘下毒’、拒绝服药”被家属送入我院,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转躁狂)”。
这次入院时,王女士的状态让我印象深刻:她穿着皱巴巴的睡衣,头发蓬乱,坐在病房角落反复嘟囔“他们都要害我”,对护士递来的水猛地打翻,大喊“有毒!”。她的丈夫张先生红着眼睛告诉我:“她上次出院后按时吃药了半年,后来觉得‘好了’,就偷偷减成半片,最近3个月总说‘药吃多了脑子笨’,干脆停了。上周学校要评职称,她熬夜备课,突然说同事在背后说她‘靠吃药维持’,回家就摔东西……”
病例介绍这是一个典型的“复发高危案例”:有2次复发史、自行停药、近期遭遇应激事件、社会功能(工作)压力大。而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系统的护理干预,帮她打破“复发-加重-再复发”的循环。
03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面对王女士这样的患者,我们的评估绝不能停留在“症状是否消失”,而是要像“侦探”一样,从生理、心理、社会、用药四个维度,找出所有可能引发复发的“风险点”。
生理状态评估王女士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BP120/75mmHg,HR82次/分),但存在明显的“生物学症状”:睡眠倒错(白天嗜睡,夜间2-3点醒)、食欲减退(每日进食不足200g)、月经紊乱(近3个月未规律来潮)。这些症状既是双相障碍的残留表现,也是复发的“生理预警”——研究显示,睡眠周期紊乱是80%以上精神疾病患者复发前的首要信号。
心理状态评估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测评,王女士得分22分(中度焦虑),主要表现为“预期性焦虑”(反复询问“我会不会再发疯?”)、躯体性焦虑(手抖、肌肉紧张);杨森躁狂量表(YMRS)得分18分(轻度躁狂),存在“易激惹”(因护士调整病房温度而发脾气)、“言语增多”(一小时内重复诉说“同事针对我”)。更关键的是,她对疾病的认知存在偏差:“我就是压力大,不是精神病”“吃药会让我变傻,影响上课”。这种“病耻感”和“药物认知错误”,是阻碍康复的最大心理障碍。
社会支持系统评估王女士的家庭支持“两极分化”:丈夫张先生是小学教师,长期陪伴,愿意学习护理知识;但婆婆认为“精神病治不好”,多次暗示“别治了,回家养着”;同事因“怕她出事”,悄悄减少了她的课时,这让她感到“被孤立”。社会功能方面,她对“重返讲台”既渴望又恐惧:“我怕学生看出我不正常”“领导可能不再信任我”。
用药依从性评估入院前1个月,王女士的用药依从性仅为30%(家属记录显示:28天中仅9天按医嘱服药),主要原因是“忘记吃药”(占40%)、“担心副作用”(占35%)、“自觉已痊愈”(占25%)。她甚至偷偷将药物碾碎冲水倒掉——这种“隐性拒药”行为,是很多康复期患者的“通病”。
通过这四维评估,我们梳理出王女士的复发风险链:用药依从性差→生物学症状(睡眠、食欲)恶化→心理应激(工作压力)→社会支持断裂(同事孤立、家人观念冲突)→症状复燃→复发。要打破这条链,必须从每个环节精准干预。
04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基于评估结果,我们参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