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民俗体验日方案
一、背景与目的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传统民俗正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那些藏在剪纸纹样里的吉祥寓意、融在糖画糖丝中的童年记忆、响在巷弄里的滚铁环声响,正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模糊。为了让这些“活的文化”重新被触摸、被感知,我们策划本次“民俗体验日”活动。活动旨在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让参与者尤其是年轻一代,近距离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文化内涵,在欢声笑语中建立情感联结,最终实现“让民俗活起来,让文化传下去”的核心目标。
二、活动概述
(一)活动主题
“指尖传情·民俗新生”——以体验为桥,连接传统与当下
(二)时间与地点
时间:选择某个周末(具体日期根据场地协调确定),上午9:00至下午4:00,预留充足时间让参与者深度体验。
地点:社区文化中心(需具备多功能厅、露天广场、手工教室等分区,方便不同活动板块开展)。
(三)参与对象
面向全年龄段开放,重点覆盖家庭(尤其带孩子的家庭)、社区居民、民俗文化爱好者,预计参与人数80-100人。鼓励祖孙三代同堂参与,通过“老带小”“小促老”的互动模式,强化代际文化传承。
三、活动内容设计(核心模块)
本次活动采用“1+4”结构,即以“民俗文化市集”为贯穿全场的主线,下设“传统技艺手作”“民俗游戏怀旧”“非遗美食工坊”“文化故事沙龙”四大体验板块,兼顾动手、动脑、动身体验,让参与者从视觉、味觉、触觉多维度感知民俗魅力。
(一)传统技艺手作:指尖上的“活化石”
这里是最能感受“慢工出细活”的区域。我们邀请3-4位本地非遗传承人或民间手艺人驻场,设置剪纸、扎染、泥塑、草编四个体验项目(可根据地域特色调整,如南方增加竹编,北方增加面塑)。每个项目配备1名老师、2名志愿者,确保每5-6人一组,能得到细致指导。
剪纸:从最简单的“团花”开始,老师先展示“对称剪法”的技巧,再手把手教大家剪“福”字、蝴蝶等图案。材料包准备彩色宣纸、安全剪刀、铅笔,完成的作品可现场过塑,作为纪念品带走。老师会穿插讲解:“为什么传统剪纸多红色?因为红色在传统文化里代表吉祥,过年贴窗花,就是把福气‘剪’进家里。”
扎染:提供白棉布方巾、蓝靛染料,老师演示“折叠-捆扎-染色-拆线”的流程。参与者可以自由设计扎法,有的捏成小揪揪,有的用皮筋绑成放射状,染出来的图案各不相同。“你们看,这蓝是植物染的,洗几次颜色会更柔和,像天空一样清透。”老师的话让简单的手作多了份自然的温度。
泥塑:准备陶泥、工具刀、小刷子,老师先捏个“福娃”做示范,强调“泥要揉匀,手指要稳”。孩子们最兴奋,有的捏小恐龙,有的捏包子,家长在旁边帮忙调整形状,泥屑沾在衣服上也不在意——这大概就是“玩泥巴”最本真的快乐。
(二)民俗游戏怀旧:藏在笑声里的“童年密码”
露天广场设置民俗游戏区,摆放滚铁环、踢毽子、跳房子、翻花绳、打陀螺等经典游戏道具。这些游戏不需要复杂规则,却最能唤起不同年龄层的共同记忆:六七十岁的老人能说出“当年我们下了课就围在巷子里跳房子”,八零后会回忆“踢毽子比赛谁赢了能拿橡皮当奖品”,孩子们则睁大眼睛问:“这个铁环怎么推呀?”
滚铁环:准备5个铁环(直径30-40厘米)和推钩,设置5米直线赛道。志愿者先示范:“弯腰,钩子勾住铁环,轻轻一推,跟着跑,保持平衡。”孩子们一开始总让铁环“摔跤”,但试几次后就能歪歪扭扭推完全程,家长在旁边拍手:“我小时候也这样!”
跳房子:用粉笔画出传统“格子房”,参与者单脚跳、双脚跳,把小石子踢进指定格子。老师会讲:“以前没有手机,跳房子能玩一下午,不仅锻炼身体,还能和小伙伴比谁更灵巧。”
翻花绳:两人一组,用一根棉线翻出“面条”“降落伞”“星星”等形状。老奶奶主动教孩子们:“我孙女最爱看我翻这个,她说像变魔术。”
(三)非遗美食工坊:舌尖上的“文化味道”
美食区飘着甜香、面香、豆香,设置糖画、手工糕点(如桂花糕、枣花馍)、擂茶三个体验点。这里不仅是“吃”,更是“做”和“听”——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听手艺人讲食材背后的故事。
糖画:铜锅熬着金黄的麦芽糖,老师用勺子舀糖,手腕灵活转动,不一会儿就画出一条“龙”。参与者可以选图案(蝴蝶、兔子、莲花),在老师指导下自己画。“糖画以前是过年才能吃到的‘奢侈品’,手艺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孩子们听见‘叮叮’的敲锣声,就跑回家找大人要钱。”老师的话让一块糖画有了岁月的重量。
手工糕点:准备糯米粉、桂花、红枣、豆沙等材料,老师教做桂花糕:“米要泡够时间,蒸的时候火候要匀,最后撒上新鲜桂花,香才透。”家长和孩子一起揉面、压模,做好的糕点现场蒸熟,趁热吃一口,甜而不腻,连平时不爱吃甜的人都忍不住多拿一块。
擂茶:摆上陶制擂钵、木杵,老师抓一把茶叶、花生、芝麻,边擂边说:“擂茶在我们这儿是待客的茶,客人来了,女主人就会擂上一碗,喝了暖身又暖心。”参与者轮流擂捣,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