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暑期文化营方案
一、背景与目标:以文化为桥,搭建青少年的精神原乡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游戏等碎片化娱乐方式的普及,不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课本里的知识点”或“博物馆的玻璃展柜”,缺乏鲜活的体验与情感联结。他们或许能背诵“二十四节气歌”,却叫不出院中石榴树的花期;能说出“四大名绣”的名字,却没摸过真实的绣线。基于此,本次暑期文化营以“触摸文化肌理·点亮精神星火”为核心理念,旨在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的文化体验,让青少年在动手、动口、动脑中,真正“看见”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听见”文化传承的心跳声。
(一)核心目标
认知提升:打破“文化=陈旧”的刻板印象,系统了解3-5项本土特色传统文化(如传统工艺、地方戏曲、民俗节庆)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
情感联结:通过亲手制作、情景演绎等深度参与,建立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形成“文化是生活的一部分”的自然认知。
能力培养:在团队协作、创意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与文化传播意识,部分营员能初步掌握1-2项传统技艺的基础操作。
二、活动设计:从“看文化”到“做文化”,构建五维体验链
文化营为期10天,每日活动时长6小时(上午9:00-12:00,下午14:00-17:00),采用“主题模块+自由探索”的结构,既保证内容的系统性,又预留个性化空间。活动设计紧扣“可感知、可参与、可创造”三大原则,具体模块如下:
(一)模块一:传统工艺·指尖上的活态传承(3天)
传统工艺是传统文化最“接地气”的载体,一针一线、一泥一火都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本模块精选扎染、陶艺、剪纸三项入门门槛低、视觉效果强的工艺,邀请本地非遗传承人担任导师(如扎染师傅王阿姨,从事扎染30余年,家里的染缸还是她爷爷那辈传下来的)。
扎染体验:第一天上午,导师会先展示不同纹样的扎染作品——蓝底白花的方巾、渐变晕染的桌布,孩子们会好奇“为什么同样的染料能变出这么多图案?”接着进入实操:选一块40cm×40cm的棉麻布料,折叠成“方胜纹”“蝴蝶纹”等基础造型,用棉线紧紧捆扎,再浸入靛蓝染液。等待染色的20分钟里,导师会讲染缸的故事:“以前染布要等梅雨季,雨水软,染出来的颜色更透亮;现在虽然有了化工染料,但我们还是坚持用板蓝根发酵,味道是臭了点,可这是老祖宗的法子。”当孩子们拆开线结,看到布料上晕开的蓝,那种“开盲盒”的惊喜会让整个教室发出“哇”的欢呼。
陶艺初阶:第二天聚焦“泥土的魔法”。导师会带孩子们观察陶泥的质感,“软的时候像橡皮泥,硬了像石头,烧过之后就再也变不回去了”。从揉泥(去除气泡)、拉坯(在转盘上塑形)到简单雕刻(用竹片刻花纹),每个步骤都有小技巧:“拉坯时手要像抱小鸟,太用力会捏扁,太松又成型不了。”有的孩子第一次拉坯,转盘转起来手就抖,陶泥歪歪扭扭像个小土堆,导师就握着他的手说:“你看,跟着转盘的节奏,手腕轻轻压,对,慢一点,再慢一点……”最后烧制成型的小杯子,可能歪歪扭扭,但孩子们会宝贝似的捧在手里:“这是我做的,全世界只有一个!”
剪纸艺术:第三天以“节气主题”展开,春分的燕子、芒种的麦穗、冬至的饺子,孩子们用剪刀把二十四节气“剪”进红色纸里。导师会教“折剪法”——对折三次剪雪花,对折四次剪团花,还会分享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我奶奶过年剪窗花,邻居们都来借样稿,剪完的碎纸舍不得扔,拿红绳串起来挂在窗台上,风一吹沙沙响,比挂铃铛还热闹。”
(二)模块二:经典诵读·声音里的文化共鸣(2天)
经典不是“老古董”,而是前人用最鲜活的语言写就的生活笔记。本模块选取《诗经》《论语》《世说新语》中的短章,结合情景演绎、方言朗诵等形式,让文字“活”起来。
《诗经》里的自然课:第一天上午,先带孩子们去营地附近的小公园,观察“关关雎鸠”的水鸟、“桃之夭夭”的桃花、“蒹葭苍苍”的芦苇。回到教室,再读“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孩子们突然明白:“原来古人采车前草和我们摘野花是一样的,就是蹲在地上,伸手一抓!”接着分组用方言朗诵——四川营员用川话念“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软糯的吴语念“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不同的腔调里,《诗经》有了更亲切的温度。
《世说新语》的情景剧:第二天以“魏晋风度”为主题,孩子们自选片段改编成小剧场。比如“雪夜访戴”——王子猷夜里突发奇想,乘船去见朋友,到了门口又折返,别人问他,他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孩子们演的时候,有的把船桨换成拖把,有的用围巾当披风,演到“兴尽而返”时,主角挠着头说:“其实是我困了!”惹得大家哄笑。演完讨论:“你觉得王子猷这样做对吗?”有孩子说:“我觉得他很自由,就像我画完画不想上色,放下笔去玩也没关系。”
(三)模块三:民俗探索·生活中的文化密码(2天)
文化不在远方,就在日常的“讲究”里。本模块通过“民俗小侦探”任务,带孩子们发现身边的文化痕迹。
早餐里的学问:第一天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