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善武能文蜚声中外记武林宿将杨松山
新春时节,笔者慕名拜访了从二十年代就已蜚声中外、善武能文的武林宿将,现任甘肃省武术协会顾同的杨松山先生。
杨先生精于查、华、炮、洪、地躺、形意、太极等种拳术及长、短兵器,擅长摔跤、拳击,散打、技击造诣颇高,早年曾东渡日本,学习柔道、剑道等。他德高望重,文武兼备,博学强识,善集百家之长,融会贯通而又勇于自辟蹊径。
笔者见到的杨先生,腰板挺直,步履矫健,精神要铄。尤其令人叹服的是,他虽然年逾古稀,却满头青丝,思维敏捷,记忆力惊人,开怀畅谈武林春秋,使人犹觉当年风云历历在目。
杨松山先生一九○六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市,童年时代授业于武艺精通的著名拳师王丹忱。他少有大志,白天读书,夜晚习武,每当夜阑人静,即与挚友名师赤膊光足,刻苦练武,或拳械或散打,如痴如迷,每晚练功汗流浃背,长期寝宿于练功场上,打下坚实的武术基础。
“五册”惨案后,日寇占领济南,他受北伐军草命思想的感染,满怀爱国热情,毅然弃家徒步南下,寻求光明和真理。一九二八年六月到南京中央国术馆参加入馆考试,他凭着焖熟洒脱的武艺,得到西北军将领、国术馆馆长张之江的赏识。在国术馆,他常与各派名师、高手切磋技艺,也曾和中央大学的美籍教授、拳击名师麦克洛交流心得,物换星移,毫不解怠,他的技艺终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同年十月举行武术国考,全国四百多名精英汇集南京。经过三轮异常激烈的争夺,杨先生被评为第十七名优等选手。但是在大会即将颁奖时,却出现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当时爱国将领冯玉祥,仅送来十五份奖品,主持国考的张之江十分为难,不得不亲自出面给第十六名和第十七名最优等选手郭长生、杨松山做工作。杨先生刚正豪爽,虚怀若谷,轻视名利,当即表示甘愿退居到三十名优等选手行列之中,以示对知遇者张之江的支持。全体与会者对杨先生这种高尚品德,无不敬重。为此大会嘉奖他一把龙泉宝剑。同年冬天,中央国术馆进行全馆文、武两科考试,他出类拔萃,文、武两科均独占鳌头,成为武坛佳话。此后杨先生声誉日盛,使他跻足于国术馆教授行列,年仅二十三岁。冯玉祥将军别具慧眼、卓识英才,对杨先生的精湛技艺和高尚品德非常赏识,经常来馆观看杨先生的武功和教学,并亲自保送他去日本学习柔道、剑道。“九一八”事变后,杨先生从日本回到南京中央国术馆。此时,杨先生集文武、中西之道于一身,并勇于开拓新境,融会贯通于教学之中,再加他循循善诱,平易近人,一扫保守陈旧之俗,传授于求教者,所以深得学员和同事的敬仰,不久便升任为数务长。
经杨先生培育的国术馆学员,许多人现在已成为高等学府的栋梁,有的在各级体育机构担任要职。
在此期间,杨先生曾一度应邀到黄埔军校(当时在南京)任教官,他不落窠白,独辟蹊径,自编了“初级拳”、“中级拳”、“空手夺四枪”等套路,有的至今仍为军事学校教材。他同王子平合作演练纯熟的两项对练套路“对宝剑”、“双手带对枪”,以及他创编的“空手四枪”,曾拍成电影供后学者观摩。
说到这段经历时,杨先生起身,潇洒自如,身步灵活地做“对宝剑”中的动作。笔者似见当年他与王子平先生龙游凤舞,珠连璧合的精湛技艺。接着他又做了几组刚劲、快速、多变的搏击动作,再现当年武坛夺魁之雄姿。
一九三六年,由国术馆和国体专校联合组成的体育旅行团,在杨先生带领下,赴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巡回表演,历时半年。海外侨胞把对祖国的热爱倾注到旅行团身上,著名爱国人士、华侨领袖陈家庚先生和各地的华侨领袖,热情接待他们,对他们的表演、比赛以及生活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并在报纸上热情宣传、赞誉,大长了中华民族志气。杨先生全面、精湛的武艺深得侨胞和外国友人的赞赏和散慕。旅行团的表演,对东南亚武术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讲到这段经历时,杨先生无限感概地说:“现在,全国武术运动的发展朝气蓬勃,各省都有代表队,每年有两次全国规模的观摩、表演大会,这是旧中国不能比拟的。我亲身经历了中央国术馆的兴衰,目睹了旧中国武术人才的命运,忆昔抚今,感触很多。解放后,虽然几经辗转,我到兰州成了建筑工程师,但我将一生中最宝贵的黄金时代,献给了武术教育事业,回首往事,感到没有虚度此生。我应当为国家和人民多做有益的事,否则将与草木同朽。”
杨先生毫无倦意,讲述了五个多小时。从他的追述中,我得到极大的鞭策和激励。他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暮年壮士,是武术界久负盛名的全能宿将,是一位热爱祖国,有志于中华民族崛起的英雄豪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目前,杨先生正在写关于中央国术馆兴衰的回忆文章。笔者相信,人们都会希望这位“伏枥”老骥,今后能有机会和全国武术界同仁,共同探讨武术运动的发展,把他卓越的成就贡献给武术事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