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关于在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工作会议的发言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核心任务是直面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这一突出环境问题,系统梳理当前工作短板,明确下一阶段攻坚方向。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攀升,2022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1200万吨,同比增长8%;建筑装修垃圾年产生量突破800万吨,医疗废物、电子废物等特殊类别固废增速也超过5%。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法倾倒、偷排偷放等违法犯罪行为仍呈高发态势——仅今年1-8月,全市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公安系统查处此类案件176起,同比上升22%,涉及工业废酸、重金属污泥、医疗废塑料等12类危险废物及一般固废,其中跨区域倾倒案件占比达41%,涉及周边3个地市,社会影响恶劣。这些数据背后,是土壤重金属超标、地下水氨氮浓度异常、农田作物大面积死亡等现实危害,更有群众反复投诉、信访量同比增加35%的民生压力。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固废非法处置已从单纯的环境问题演变为影响社会稳定、威胁群众健康的综合性问题,到了必须下狠手、出硬招的关键阶段。
当前问题的复杂性,集中体现在三个“交织叠加”:一是利益驱动与监管漏洞交织。非法处置固废的成本仅为合法处置的1/5至1/3,部分企业受利益驱使,与“黑运输”“黑处置”团伙形成“产废-运输-倾倒”黑色链条。例如,今年4月破获的某化工企业案件中,企业负责人勾结3家无资质运输公司,将2000余吨废酸以每吨200元的价格“转包”,最终倾倒至废弃矿坑,而合法处置成本每吨需1500元。二是隐蔽性与流动性叠加。违法者多选择夜间作业,利用GPS屏蔽设备规避追踪,倾倒地点从偏远山沟向城乡结合部、拆迁工地转移,甚至伪装成“回填工程”掩盖非法行为。7月查处的某建筑垃圾倾倒案中,违法者租赁拆迁工地,白天铺设防尘网伪装合规回填,夜间深挖2米坑体偷倒垃圾,现场核查时表层覆盖黄土,若非群众举报并提供夜间拍摄视频,很难发现。三是处置能力不足与利用水平低叠加。目前我市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仅5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危废处置能力虽基本满足需求,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含铜废物处置能力过剩,含镍、含铬废物处置能力缺口达30%,导致部分企业“舍近求远”,甚至铤而走险非法倾倒。
针对上述问题,接下来要重点抓好“五维攻坚”:
第一,以“全链条溯源”强化源头管控。产废环节是治理起点,必须把责任压实到企业“第一责任人”。一要严格落实台账管理制度,对年产生固废50吨以上的企业实行“一企一档”动态管理,台账需记录固废种类、数量、流向、处置单位资质等信息,每月由属地生态环境部门核查台账与实际产生量的匹配度,对连续3个月数据异常的企业开展专项审计。二要推行“转移联单+电子监控”双轨制,危险废物转移必须使用全国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平台电子联单,运输车辆安装GPS定位和行车记录仪,数据实时上传监管平台;一般工业固废转移推行“纸质联单+扫码备案”,确保每车固废可追踪、可倒查。三要严惩“源头失管”行为,对明知接收方无资质仍转移固废的企业,除按上限处罚外,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刑事责任;对因管理混乱导致固废丢失、被盗的,视同非法倾倒处理,切实让企业“不想违、不敢违”。
第二,以“零容忍打击”斩断违法链条。非法倾倒之所以屡禁不止,关键在于违法成本低、打击力度弱。接下来要突出“三个强化”:强化联合执法,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联合公安、交通、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成立专项行动组,每月开展2次“突击夜查”,重点巡查城乡结合部、废弃厂矿、河道滩涂等易倾倒区域,对可疑车辆实行“截停必查、查车必溯”。强化科技支撑,在重点区域布设智能监控摄像头,运用AI识别技术自动预警异常车辆聚集、夜间作业等行为;推广使用无人机巡查,每周对县域边界、山林区域开展全覆盖航拍,发现疑似倾倒点立即现场核查。强化案例震慑,对查实的案件一律顶格处罚,涉及刑事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今年要集中公开曝光10起典型案例,特别是对跨区域倾倒、多次违法的团伙,依法追究组织者、运输者、倾倒者的连带责任,形成“打击一个、震慑一片”的效果。
第三,以“补短板提能”破解处置瓶颈。处置能力不足是非法倾倒的重要诱因,必须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一方面,加快推进处置设施建设。年内计划新建2座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中心,新增年处理能力50万吨,重点提升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废金属分拣提纯等技术水平;针对危废处置结构性缺口,推动某环保科技公司扩建含镍废物处置线,年底前新增年处理能力2万吨,同步引入1家第三方检测机构,规范危废鉴别流程,避免“应处未处”或“过度处置”。另一方面,推动固废资源化利用。支持企业开展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对年利用量超过10万吨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在建筑领域推广“建筑固废-再生骨料-绿色建材”产业链,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