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带注音原文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xījìnlóuchuánxiàyìzhōu,jīnlíngwángqìànránshōu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qiānxúntiěsuǒchénjiāngdǐ,yípiànxiángfānchūshítóu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rénshìjǐhuíshāngwǎngshì,shānxíngyījiùzhěnhánliú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jīnféngsìhǎiwéijiārì,gùlěixiāoxiāolúdíqiū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二、字词注释

楼船:高大的战船,西晋名将王濬伐吴时所造,《晋书?王濬传》记载其“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可见规模之盛。

益州:今四川成都一带,西晋伐吴的西路军起点,王濬从这里率领楼船顺江而下,是灭吴的关键力量。

金陵王气:“金陵”即南京,古代称“建康”,传说楚威王埋金镇“王气”,后成为东吴、东晋等王朝的都城;“王气”指帝王之气,代指王朝运势。

黯然收:“黯然”形容暗淡无光,“收”指消散,写东吴的国运在晋军攻势下迅速衰败,像熄灭的烛火般无力。

千寻铁锁:东吴为抵御晋军,在长江险要处设置的铁锁链,《资治通鉴》载“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千寻”极写铁锁之长,凸显防御的“坚固”。

降幡:投降的旗帜,“幡”是窄长的旗子,“一片”看似轻巧,却藏着王朝覆灭的沉重——东吴曾凭江据险,最终只以一面降旗收场。

枕寒流:“枕”指山像枕在江上,“寒流”既指深秋冰冷的长江水,又暗喻历史的寒凉与王朝更替的残酷。

四海为家:指天下统一,不再有割据政权,此处既指唐朝中期的统一局面,也暗含对藩镇割据的隐忧(刘禹锡所处时代,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仍存)。

故垒:古代的营垒、防御工事,指西塞山上东吴遗留的军事设施,“萧萧”形容风吹芦荻的声音,像历史的叹息。

三、白话译文

西晋的高大战船从益州顺江而下,

金陵城的帝王之气瞬间暗淡消散。

千寻长的铁锁链被晋军砸断,沉进江底,

一面投降的旗帜从石头城上缓缓送出。

人世间经历了多少次令人感伤的往事,

西塞山的形状依旧,像枕在冰冷的江水上。

如今正逢天下统一的时代,

古老的营垒边,芦荻在秋风中沙沙作响,满是萧瑟。

四、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出身儒学世家,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早年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谪至朗州、夔州、和州等地,在巴山楚水间辗转二十余年。

不同于其他贬谪诗人的消沉,刘禹锡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的关注与对理想的坚守。他的咏史诗尤为著名,善借历史典故讽喻现实,如《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与《西塞山怀古》同为“以史鉴今”的典范。晚年虽官至太子宾客,却始终未忘早年的政治理想,其诗风沉郁中见豁达,苍凉里藏警醒,为中唐诗歌注入了独特的力量。

五、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当时刘禹锡任和州刺史,因公途经西塞山(今湖北黄石市西塞山区)。西塞山地处长江中游,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东吴曾在此设置铁锁防御西晋,最终仍难逃覆灭命运。

此时的唐朝,虽已平定安史之乱,却面临着藩镇割据的新危机——河北三镇(幽州、成德、魏博)拥兵自重,不听中央号令,俨然“国中之国”。刘禹锡目睹西塞山的历史遗迹,联想到东吴凭险割据却最终亡国的史实,又想到当下唐朝的藩镇隐患,遂写下这首诗,借古讽今:提醒统治者,王朝的安危不在于天险,而在于民心与统一,若依赖“铁锁”“王气”,终将重蹈东吴的覆辙。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刘禹锡已年过半百,历经二十余年贬谪,却仍未磨灭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首诗正是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写照。

六、相关知识梳理

(一)诗中核心历史事件解析

历史事件

时间

关键人物

事件经过

诗中对应诗句

晋灭吴之战

公元280年

西晋:王濬东吴:孙皓

西晋派六路大军伐吴,王濬率楼船从益州出发,破东吴铁锁防线,直抵石头城,吴主孙皓投降,三国统一

西晋楼船下益州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二)咏史诗特征与同类作品对比

作品

作者

核心意象

情感主旨

与《西塞山怀古》异同

《赤壁》

杜牧

折戟、东风

感叹历史偶然,抒怀才不遇

同:借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