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数字人文(DigitalHumanities)作为跨学科研究领域,近年来在学术界引发广泛讨论。其核心特征是以数字技术为工具,对人文研究对象进行数据化处理与分析,进而推动传统人文研究范式的革新。与传统人文研究强调文本细读、历史语境还原不同,数字人文更注重海量数据的量化分析与可视化呈现,例如通过词频统计分析《全唐诗》中自然意象的分布规律,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重建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网络。
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变引发了学界的争议。支持者认为,数字技术能突破传统研究的“样本局限”,使研究者得以处理远超个人阅读能力的文本量,发现被个体经验遮蔽的规律。例如,对19世纪英国小说的词频分析显示,“工业”一词的出现频率在1830年后呈指数级增长,这为研究工业革命对文学的影响提供了量化证据。反对者则担忧,过度依赖数据可能导致人文研究“去人性化”——当文学作品被拆解为离散的词语、句式或地理坐标时,文本的情感厚度、作者的主观意图可能被简化为冰冷的数字,人文研究的“人文性”面临消解风险。
事实上,数字人文与传统人文并非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共生。一方面,数字技术能为传统研究提供新的验证手段。如某学者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作者争议的研究,通过统计虚词使用频率、句式复杂度等200余个变量,得出的结论与传统文献考证高度吻合,增强了研究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传统人文的深度阐释能为数字分析提供方向指引。若缺乏对“悲剧”“崇高”等核心概念的人文理解,单纯的情感分析算法可能将《哈姆雷特》中“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与网络社交平台的情绪宣泄等量齐观,导致结论的片面性。
当前,数字人文的发展已从“技术应用”阶段进入“方法创新”阶段。研究者开始探索如何将计算模型与人文阐释有机融合,例如开发“情感标注—聚类分析—语境还原”的复合研究流程:先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取文本中的情感关键词,再用聚类算法划分情感类型,最后结合具体文本语境对算法结果进行修正。这种“技术+人文”的双轮驱动模式,或许能为人文研究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人文以量化分析和可视化呈现为核心,完全颠覆了传统人文研究的文本细读方法。
B.对19世纪英国小说的词频分析证明,数字技术能突破传统研究的“样本局限”,发现新规律。
C.数字人文可能导致人文研究“去人性化”,因为其将文学作品拆解为离散的词语和坐标。
D.数字人文与传统人文是互补关系,数字技术验证传统结论,传统研究指引数字分析方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数字人文的特征为起点,通过对比传统研究,引出学界对其争议的讨论。
B.文中列举《红楼梦》作者争议的研究案例,论证了数字技术对传统研究的验证作用。
C.文章最后提出“技术+人文”的双轮驱动模式,是对数字人文发展方向的展望。
D.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先介绍概念,再分析争议,最后总结发展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缺乏对“悲剧”等概念的人文理解,情感分析算法可能无法准确把握经典文本的深层意蕴。
B.数字人文的“方法创新”阶段,意味着研究者需更注重计算模型与人文阐释的有机融合。
C.传统人文研究强调个体经验,因此在处理海量文本时,其发现规律的能力弱于数字人文。
D.“情感标注—聚类分析—语境还原”的研究流程,体现了数字技术与人文语境的结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山梁上的光》
老周蹲在教室后窗根儿,用枯树枝在地上画着圈。风卷着细沙打在脸上,他眯起眼望向远处的山梁——那里的杏树该开花了吧?去年春天,小慧踮着脚摘杏花,粉白的花瓣落了她一头,像戴了顶会呼吸的帽子。
“周老师!”一声喊惊得老周跳起来,裤腿沾了草屑。是二蛋,校服拉链歪到锁骨,“三年级教室的窗棂又断了,风灌进来,王小花的作业本都吹到房顶上了。”
老周跟着二蛋往教室跑。这排土坯房是村里最“气派”的建筑,墙皮脱落处露出暗红色的砖,像老人开裂的手背。三年级教室的窗户只剩半块玻璃,风从缺口钻进来,把挂在墙上的课程表吹得哗哗响。老周踮脚去够窗棂,指节碰到木头的瞬间,一段朽木“咔吧”断成两截,掉在讲台上,惊得正在背书的孩子们缩起脖子。
“今天先上自习。”老周摸出揣在怀里的铁皮烟盒,抽出根旱烟点上。烟雾里,他看见前排小芳的棉鞋开了口,脚趾头从破洞里探出来,像冻僵的小胡萝卜。“二蛋,把你书包里的胶布拿过来。”他蹲下身,把小芳的脚裹得严严实实,胶布的味道混着旱烟味,在教室里飘成一团雾。
放学时,老周把孩子们送到山梁下。夕阳把每个人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