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年唐宋诗词研究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
1.元和体
中唐元和年间(806-820)兴起的诗歌流派,因元稹、白居易的创作而得名。其内涵包含两层:一是指元白二人“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这类作品注重声律对仗,内容多涉个人交游唱和,如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二是指二人艳情诗与杂体小诗,语言浅切通俗,情感直露,如元稹《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元和体突破了大历诗风的拘谨,以口语化、世俗化的表达扩大了诗歌的传播范围,但亦因“淫靡”之弊受后世批评。其本质是中唐社会文化转型的产物——市民阶层兴起推动文学通俗化,科举唱和风气则催生了排律的繁荣。
2.西昆体
北宋初期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因唱和集《西昆酬唱集》得名。其特征为:题材上多拟古咏史、宫廷生活,如《汉武》《明皇》;艺术上师法李商隐,善用典故、辞藻秾丽、声律精工,但多堆砌而少新意。西昆体的兴起与宋初崇文政策、馆阁文臣唱和风气直接相关,其对李商隐的模仿客观上扭转了五代诗风的浅俗,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品位;但因脱离现实、内容空泛,至欧阳修、梅尧臣倡导诗文革新时,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3.江西诗派“一祖三宗”
南宋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提出的诗学谱系概念,后经方回《瀛奎律髓》明确:“一祖”指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此说强调江西诗派以杜甫为宗,继承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同时发展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具体技法。黄庭坚作为实际开创者,主张“以故为新”,通过化用典故、调整语序实现创新;陈师道重“学古”而追求“朴拙”;陈与义则在靖康之变后融入家国之思,突破了早期江西派的“书本诗”局限。“一祖三宗”的提出,既是对诗派渊源的梳理,也反映了宋代诗学“宗杜”的主流倾向。
4.易安体
李清照创立的独特词体风格,因号易安居士得名。其核心特征为:语言上“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善用日常口语(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却不失文雅;情感表达含蓄深婉,以“愁”为核心(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但能将个人愁绪与时代离乱相勾连;意境上融合婉约与清空,既有“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少女娇憨,亦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刚健之气。易安体突破了传统婉约词“男子作闺音”的模式,以女性视角书写真实情感,被王灼《碧鸡漫志》称为“别是一家”的典范。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试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具体内涵及其形成原因。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最核心的风格特征,最早由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概括。其内涵可分解为:
(1)情感层面:“沉郁”指情感深厚沉挚,多含忧国忧民之思。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将个人离乱之痛与国家存亡之悲交织,情感厚重如压石;(2)表达层面:“顿挫”指情感表达迂回曲折,非直抒胸臆。如《北征》写归乡途中,先述“乾坤含疮痍”的战乱现实,再写“妻孥怪我在”的劫后重逢,最后以“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收束,层层推进而波澜起伏;(3)语言层面:句式多转折(如“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声律拗峭(如《白帝城最高楼》“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形成“抑扬抗坠”的韵律感。
形成原因:其一,时代背景。杜甫历经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剧烈变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矛盾使其诗歌必然承载沉重的历史内容;其二,个人经历。困守长安十年的失意、战乱中的流亡、晚年的漂泊,使其对苦难有切身体验;其三,思想渊源。儒家“仁民爱物”的入世精神(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与楚骚“发愤以抒情”的传统融合,形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感节制;其四,艺术追求。杜甫“转益多师”,继承《诗经》的现实主义、曹植的慷慨、庾信的苍劲,最终熔铸成独特的风格。
2.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具体作品说明。
苏轼被称为“宋词的解放者”,其革新体现在题材、风格、技法三方面:
(1)题材拓展: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将诗、文题材引入词中。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写“左牵黄,右擎苍”的射猎场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直抒报国之志,开创了“士大夫之词”的新境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明月”为媒介探讨“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将词从“应歌”转向“言志”。
(2)风格创新:打破婉约独大的局面,创立豪放词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壮阔的自然意象写历史沧桑,“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奇画面与“羽扇纶巾”的儒将形象交融,形成“豪而能婉”的独特风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则以超逸的姿态展现豁达胸襟,将词的审美从“柔媚”推向“刚健”。
(3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