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PAGE1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材料巧利用》教学有感
教完沪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第18课《材料巧利用》,指尖似乎还残留着孩子们带来的各种“宝贝”的触感——洗净晾干的酸奶盒、边角不齐的彩纸、卷成筒状的旧报纸,这些在成人眼里或许该被丢弃的东西,在课堂上却成了点燃创意的火种,让我对美术教学里“材料”二字有了更鲜活的思考。
上课前一周,我没急着告诉孩子们要做什么,只是布置了一个“寻宝任务”:回家找找家里不用但看着“有意思”的东西,比如空盒子、旧布料、瓶盖之类,把它们带到课堂来。这个小设计其实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小心思,我想让孩子们先主动与材料建立连接,而不是被动接受老师给出的创作素材。记得上课那天,教室里像开了个小集市,有个孩子捧着一兜光滑的鹅卵石,兴奋地跟同桌说:“这是我在河边捡的,我觉得它像小鸭子的头!”还有个孩子带来了奶奶做针线活剩下的碎花布,说“布上的花纹像小裙子”。看着他们叽叽喳喳分享材料的样子,我忽然觉得,美术课的起点不该是“教技巧”,而该是“唤醒感知”,当孩子对材料有了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创作才不是生硬的模仿。
课上讲到“材料的特性与改造”时,我没有直接讲“如何剪、如何粘”,而是拿了一个常见的快递纸箱问大家:“这个硬邦邦的箱子,除了装东西,还能变成什么?”一开始孩子们有点拘谨,只说“能做盒子”“能画画”。我没急着引导,而是拿起剪刀,沿着纸箱的侧面剪了一道弧线,再把顶部的盖子折下来,轻轻一压,一个简单的“小房子”轮廓就出来了。这下孩子们炸开了锅,有个男孩举手说:“老师,我带的酸奶盒比这个小,能不能做小房子的窗户?”还有个女孩说:“我有彩色的旧毛线,可以粘在房子上做装饰!”看着他们眼里的光,我想起“多元智能理论”里说的,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智能优势,有的擅长造型,有的擅长色彩搭配,而让他们自主选择材料、自主构想,就是给了他们发挥优势的空间。
不过教学里也有“小意外”。有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带了一堆皱巴巴的旧纸巾,上课的时候一直低着头,不怎么动手。我走过去蹲下来,轻声问他:“你带的这些纸巾,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呀?”他犹豫了一会儿,小声说:“我觉得纸巾软软的,像云朵。”我眼睛一亮,赶紧说:“那我们试试把它团成小球,粘在纸上,再画点什么,会不会真的像云朵呢?”他听了,慢慢拿起胶水,开始小心翼翼地团纸巾。后来他的作品里,那些“云朵”下面还画了几个小小的笑脸,他说“这是云朵在跟小朋友打招呼”。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有时候老师的“等待”比“指导”更重要,给孩子一点时间,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那些看似“没用”的材料,或许藏着他们最纯真的表达。
下课的时候,孩子们抱着自己的作品围过来,有的举着“纸箱汽车”,有的拿着“瓶盖小动物”,叽叽喳喳地问我“老师,我的作品好看吗?”我看着这些算不上“精致”,甚至有些粗糙的作品,却觉得比任何精美的画作都动人。因为这些作品里,有孩子们对材料的观察,有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还有他们动手时的专注与快乐。
这堂《材料巧利用》,与其说是我在教孩子们“利用材料”,不如说是孩子们在教我“看见材料”。美术教学从来不是让孩子做出“完美的作品”,而是让他们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学会观察生活、表达自我,知道哪怕是最普通的东西,只要用心去想、用心去做,就能变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而我作为老师,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敢想、敢试,在创作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这大概就是美术课最珍贵的意义吧。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