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中医护理操作流程及案例分析.docxVIP

面瘫中医护理操作流程及案例分析.docx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面瘫中医护理操作流程及案例分析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中医称“口僻”、“卒口僻”等,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单侧面部肌肉弛缓无力,口眼歪斜,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等。中医护理在面瘫的康复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辨证施护、情志疏导、穴位按摩、艾灸、中药外敷及功能锻炼等多种手段,能有效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患者痛苦。本文将详细阐述面瘫的中医护理操作流程,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一、中医护理操作流程

(一)护理评估

1.病史采集与中医四诊合参:

*望诊: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如额纹是否对称、变浅或消失;眼裂是否增宽,眼睑闭合情况;鼻唇沟是否变浅或消失;口角是否下垂、偏向健侧;舌质、舌苔颜色及形态。

*闻诊:听患者语言是否清晰,有无言语不利;询问有无耳后疼痛、听觉异常或味觉改变。

*问诊:详细询问发病时间、诱因(如吹风、受凉、劳累、情志刺激等);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耳后乳突部疼痛、味觉减退、听觉过敏等);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

*切诊:触摸患侧面部肌肉张力,有无压痛(特别是耳后乳突部);切脉,了解脉象(如浮紧、浮数、弦滑等)。

2.功能评估:

*抬额运动:嘱患者做抬眉毛动作,观察额纹是否对称。

*闭眼运动:嘱患者用力闭眼,观察眼睑闭合是否完全,有无露白,贝尔征是否阳性。

*耸鼻运动:嘱患者做耸鼻动作,观察鼻唇沟是否对称。

*示齿运动:嘱患者做示齿动作,观察口角是否对称,人中是否歪斜。

*鼓腮运动:嘱患者做鼓腮动作,观察有无漏气。

*吹口哨动作:观察有无漏气。

3.心理社会评估: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有无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家庭支持系统及经济状况。

(二)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口眼歪斜:与风邪侵袭、经络痹阻有关。

2.眼睑闭合不全:与眼轮匝肌瘫痪有关。

3.面部感觉异常/疼痛:与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4.焦虑/恐惧:与突然起病、担心容貌改变及预后有关。

5.知识缺乏: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缺乏自我护理及功能锻炼知识有关。

6.潜在并发症:如暴露性角膜炎、结膜炎。

(三)中医护理措施

1.情志护理:

*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焦虑、恐惧心理。

*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给予情感支持。

*指导患者运用放松技巧,如听舒缓音乐、冥想等,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过激。中医认为“怒伤肝”、“思伤脾”,不良情绪会影响气血运行,不利于康复。

2.生活起居护理:

*避风寒:面瘫多因风邪侵袭所致,故应特别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冷风直吹(如避免空调、风扇直吹面部,外出时戴口罩、帽子)。

*调劳逸: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休息,以利于正气恢复。

*眼部护理:对于眼睑闭合不全者,白天可戴眼罩或有色眼镜,防止灰尘入眼;夜间睡眠时可用无菌纱布覆盖患眼,或涂抹眼药膏,以保护角膜,预防暴露性角膜炎。每日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清洁眼部。

3.饮食护理:

*辨证施膳:

*风邪袭络(初起,伴恶寒发热等表证):宜食辛温解表、祛风散寒之品,如生姜、葱白、香菜、紫苏叶煮水,或饮红糖姜茶。

*风痰阻络(伴胸闷、痰多、苔腻):宜食健脾化痰、祛风通络之品,如山药、薏米、茯苓、陈皮、莲子。

*气虚血瘀(病程较长,伴神疲乏力、舌质紫暗):宜食益气活血、通络之品,如黄芪粥、红枣、桂圆、桃仁、山楂。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菠菜、芹菜、苹果、橙子等,以补充维生素。

*忌食:忌生冷、寒凉、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冰饮、辣椒、花椒、大蒜等),忌油腻、煎炸之品,忌烟酒。

4.特色护理技术:

*穴位按摩:

*常用穴位:阳白、攒竹、丝竹空、太阳、四白、迎香、地仓、颊车、承浆、合谷(健侧)、风池。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操作者立于患者对面或侧面。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在上述穴位上进行轻柔的按揉,每个穴位按揉1-2分钟,以患者感觉酸胀舒适为度。按摩时力度由轻到重,循序渐进。可配合点、按、揉、拿等手法。每日1-2次。

*注意事项:按摩前洗净双手,修剪指甲。手法轻柔,避免损伤皮肤。

*艾灸疗法:

*常用穴位:阳白、颊车、地仓、风池、合谷。

*操作方法:可采用温和灸或隔姜灸。温和灸时,将艾条点燃,距穴位皮肤约2-3厘米进行熏烤,每穴灸5-10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隔姜灸则是将鲜姜片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注意事项:注意控制温度,避

文档评论(0)

时光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