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VIP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教科版通用核心内容)

六年级下册科学聚焦“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的综合探究,重点围绕“生物的繁殖与进化”“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地球的运动与宇宙探索”展开。以下是核心知识点系统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理解科学原理。

一、微小世界(显微镜下的生命与物质)

(一)放大镜与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

1.放大镜: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能放大物体图像,但无法观察到细胞等微小结构。

2.显微镜: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工具,由目镜、物镜、载物台、反光镜、调节旋钮等组成。

第一台显微镜由荷兰列文虎克发明(观察到微生物),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如目镜10×、物镜40×,总放大倍数为400倍)。

(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1.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制作临时装片步骤:擦(载玻片和盖玻片)→滴(清水)→撕(洋葱内表皮)→展(平铺在水滴中)→盖(盖玻片倾斜轻放,避免气泡)→染(碘液染色,便于观察细胞核)。

观察结果: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排列紧密,有明显的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较薄,显微镜下不易看清)。

2.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需用生理盐水(0.9%)保持细胞形态(避免吸水涨破),细胞形状不规则,有细胞核(染色后更清晰)。

3.其他观察对象:

真菌(如酵母菌):单细胞,有细胞核、液泡;

植物叶肉细胞:含叶绿体(绿色,能进行光合作用);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叶绿体,通常无大液泡。

(三)微生物(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1.常见微生物:细菌(如大肠杆菌)、真菌(如霉菌、酵母菌)、病毒(无细胞结构,需寄生在活细胞内)。

2.微生物的作用:

有益:参与发酵(如酵母菌酿酒、制作馒头)、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生产抗生素(如青霉菌产生青霉素);

有害:引发疾病(如细菌导致发炎、病毒引起流感)。

二、物质的变化(化学与物理变化的本质)

(一)物质的变化类型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形态、大小、形状改变)。

例子:冰融化成水、纸张折叠、玻璃破碎、水蒸发/凝结。

特点:物质的化学组成不变(如冰和水都是H?O)。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常伴随颜色改变、产生气体、生成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

例子:

燃烧(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铁生锈(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

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形成气泡);

食物腐烂(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

特点:伴随明显现象(如冒泡、变色、发热),且无法通过简单方法恢复原状。

(二)化学变化的本质与应用

1.化学变化的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分子(如氢气燃烧: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

2.生活中的化学变化:

烹饪(如面包发酵、炒菜时调料反应);

金属冶炼(铁矿石炼铁);

药品合成(如感冒药中的有效成分通过化学反应制得)。

三、宇宙(地球与太空的奥秘)

(一)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1.地球的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约24小时(1天);

现象: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东边比西边更早看到日出)。

2.地球的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约365天(1年);

轨道:近似椭圆的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现象:四季的形成(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导致各地获得的热量不同)、昼夜长短变化(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二)月相的变化

1.月相定义: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在地球上看起来的形状变化(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且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2.月相变化规律(农历月):

新月(初一):不可见(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月球暗面朝向地球);

上弦月(初七、初八):半圆(右亮,出现在上半夜西方天空);

满月(十五、十六):圆形(太阳、地球、月球在一条直线,地球在中间,月球亮面全部朝向地球);

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半圆(左亮,出现在下半夜东方天空)。

3.月相周期:约29.5天(一个朔望月)。

(三)太阳系与星座

1.太阳系组成: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矮行星(如冥王星)、小行星、彗星、卫星(如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及流星体等。

行星特点:按距离太阳由近到远排列;木星体积最大(是地球的1300多倍),水星最小;地球是唯一已知有生命的行星。

2.星座:人为划分的星空区域(由恒星组成的图案),用于导航和天文观测。

常见星座:春

文档评论(0)

学习办公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级网络工程师持证人

各种文档PPT模板分享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7月21日上传了中级网络工程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