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概论考题汇总及答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震概论考题汇总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地震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标量参数,通常通过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振幅与周期计算得出。常用里氏震级(ML)、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及矩震级(Mw),其中矩震级因能更准确反映大震能量,被国际广泛采用。

2.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结构破坏程度的宏观指标,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场地条件等相关。中国采用12度烈度表,1-2度人无感觉,3-5度有轻微震感或器物晃动,6度以上出现房屋破坏,12度为毁灭性破坏。

3.震源机制解:通过地震波初动方向或波形反演得到的震源处断层错动方式的几何描述,通常用两个节面(断层面和辅助面)及P波、T波、B波(压力轴、张应力轴、中间轴)表示,可反映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

4.前震-余震序列:主震发生前后出现的地震序列。前震是主震前的小震,时间尺度从几秒到数月不等;余震是主震后因断层调整产生的地震,数量随时间呈对数衰减(奥村-宇津公式),能量总和通常小于主震的10%。

5.地震矩:描述地震破裂过程的物理量,公式为M0=μ·A·D(μ为介质剪切模量,A为破裂面积,D为平均错动量),是矩震级计算的核心参数,可定量反映地震的力学特征。

6.地裂缝:地震时因地表差异沉降、断层错动或土体液化引发的地面破裂现象,走向与主压应力方向或断层走向一致,宽度从几厘米到数米,延伸长度可达数公里,对线性工程(如公路、管道)破坏严重。

7.海啸地震:震源浅(30km)、矩震级大(8.0)但常规震级(如面波震级)偏小的特殊地震,因海底大面积缓慢滑动(破裂速度1km/s)导致长周期能量显著,易激发强海啸(如2004年苏门答腊9.1级地震)。

二、简答题

1.简述地震波的分类及其传播特性。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类:

(1)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P波为压缩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速度最快(地壳中约5-7km/s),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S波为剪切波,质点振动方向垂直于传播方向,速度约为P波的60%(地壳中约3-4km/s),仅能在固体中传播。

(2)面波:沿地球表面传播,分为勒夫波(L波)和瑞利波(R波)。勒夫波为水平剪切振动,速度略小于S波;瑞利波为椭圆偏振振动(垂直和水平分量),速度略小于勒夫波。面波振幅大、周期长,是地震破坏的主要能量载体。

2.如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全球地震分布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7大板块(如欧亚、太平洋、美洲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组成,板块边界是构造活动最强烈区域,全球90%以上地震发生于此:

(1)汇聚型边界(如环太平洋俯冲带):板块相向运动,俯冲板块因摩擦生热脱水引发中深源地震(30-700km),上覆板块前缘受挤压产生浅源强震(如日本东北地震)。

(2)离散型边界(如大西洋中脊):板块张裂,地幔物质上涌形成新洋壳,以浅源小震(30km)为主,震级多6级。

(3)转换型边界(如圣安德列斯断层):板块水平错动,断层走滑引发浅源强震(如1906年旧金山8.3级地震),震源深度通常20km。

板内地震(如中国华北地震区)则与古老断裂复活、地壳应力积累有关,分布相对分散但破坏性强(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

3.说明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震级是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客观量度(标量),与震源参数直接相关;烈度是地震对地表破坏程度的主观评价(矢量),受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场地条件(如软土放大效应)、建筑抗震能力等多因素影响。

联系:同一地震中,震级越大,震中烈度越高(经验公式:I0=1.5M-3.5,M为震级,I0为震中烈度);震源越浅、震中距越小,相同震级对应的烈度越高;场地条件差(如松软沉积层)会放大烈度(如1985年墨西哥城地震,距震中400km却因湖相沉积层引发8度破坏)。

4.活断层的主要识别标志有哪些?

活断层指第四纪以来(尤其是10万年以内)有过活动,未来可能再次活动的断层,识别标志包括:

(1)地貌标志:断层崖(高度数米至数百米)、断层三角面(被水流切割的平直崖面)、河流阶地错断(水平或垂直位移)、山脊或冲沟水平错动(如走滑断层的“右旋”或“左旋”特征)。

(2)地质标志:断层带内发育最新沉积层(如全新世地层)的错动、断层泥热释光测年显示活动时代10万年、断层破碎带未被完全胶结(松散角砾岩)。

(3)地球物理标志:高精度重力/磁法测量显示断层两侧异常梯度带,地震勘探揭示断层切断第四系底界,跨断层水准测量显示垂直形变速率0.1mm/a,GPS观测显示水平位移速率1mm/a。

(4)历史地震标志:断层沿线有历史地震记载(如1556年华县8级地震对应秦

文档评论(0)

小小何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