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域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VIP

《养殖水域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养殖水域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养殖水域生态学:研究养殖水体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调控规律的学科,核心是通过揭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变化,指导健康养殖模式构建与环境管理。

2.补偿深度:水体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量等于其呼吸作用消耗氧量的水层深度,该深度以下浮游植物无法净增殖,是衡量水体初级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

3.富营养化:因氮、磷等营养盐输入过量,导致水体浮游植物(尤其是蓝藻)异常增殖,溶解氧降低、水质恶化的现象,是养殖水域常见的生态问题。

4.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Technology):通过调控碳氮比(C/N),促进异养微生物增殖形成絮团,利用微生物同化作用吸收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同时为养殖对象提供部分饵料的生态调控技术。

5.底质氧化还原电位(ORP):反映底泥中氧化-还原反应趋势的指标,正值表示氧化性环境(利于有机物分解),负值表示还原性环境(易积累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是评估底质健康状况的关键参数。

二、简答题

1.简述水温对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

水温通过以下途径影响养殖水域生态:

(1)直接影响水生生物代谢速率:水温升高可加速鱼类、虾类等变温动物的摄食、生长和呼吸,超过耐受上限会导致应激甚至死亡(如罗非鱼在低于10℃时出现冻伤)。

(2)调控溶解氧含量:水温与溶解氧溶解度呈负相关(25℃时饱和溶氧约8.3mg/L,10℃时约11.3mg/L),高温季节易因溶氧不足引发浮头。

(3)影响物质循环速率:水温升高可加速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促进氮、磷等营养盐的释放,但也可能导致底质耗氧增加,加剧底层缺氧。

(4)改变生物群落结构:不同藻类对水温适应性不同(如蓝藻适宜25-35℃,硅藻适宜15-25℃),水温变化会导致优势种更替,影响浮游生物多样性。

2.说明养殖水体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与消耗途径。

来源:(1)浮游植物及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占80%-90%);(2)大气溶解(与水面扰动、风速相关,静态水体占比不足10%);(3)人工增氧(如机械增氧机、纯氧注入)。

消耗途径:(1)水生生物呼吸(鱼类、虾类、浮游动物等);(2)有机物分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好氧代谢,是主要耗氧源,占总耗氧的50%-70%);(3)底质耗氧(底泥中还原性物质氧化,如硫化氢、亚铁离子等);(4)逸出到大气(溶氧过饱和时通过水面扩散)。

3.简述浮游动物在养殖水域中的生态功能。

(1)能量传递枢纽:作为次级生产者,摄食浮游植物后被鱼类等高级消费者利用,连接初级生产与养殖对象的营养级。

(2)调控藻类密度:滤食性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通过摄食控制藻类过度增殖,维持水色稳定(如控制蓝藻“水华”)。

(3)促进物质循环:其代谢产物(氨氮、磷酸盐)可被浮游植物再利用,加速氮、磷等元素的循环效率。

(4)指示水质状态:不同种类浮游动物对污染的耐受性差异大(如臂尾轮虫耐污,哲水蚤对溶氧敏感),可作为水质评价的生物指标。

4.分析养殖池塘底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主要原因:(1)过量投饵:残饵、粪便沉积导致有机物积累(底泥厚度每年增加5-10cm);(2)缺乏清淤:长期不清塘使底泥中还原性物质(如硫化物、氨氮)累积;(3)缺氧环境:底层溶氧不足(常低于2mg/L)抑制好氧微生物活动,有机物厌氧分解产生有毒物质。

危害:(1)释放有毒物质:硫化氢(H?S)、亚硝酸盐(NO??)等直接导致养殖对象中毒(如虾类黑鳃、偷死);(2)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底泥成为“污染源”,持续向水体释放氨氮、磷,加剧富营养化;(3)引发病害:厌氧环境利于致病微生物(如弧菌)增殖,增加养殖对象感染风险;(4)影响生长性能:底层环境恶化导致养殖动物摄食减少、免疫力下降,饲料系数升高。

5.列举三种常见的生物调控技术及其在养殖中的应用。

(1)滤食性鱼类搭配:在主养草鱼、鲤鱼的池塘中套养鲢鱼(滤食浮游植物)、鳙鱼(滤食浮游动物),通过摄食控制藻类密度,防止“水华”发生(如每亩套养50尾鲢鱼可降低蓝藻生物量30%-50%)。

(2)益生菌添加:定期泼洒EM菌(有效微生物群)、枯草芽孢杆菌等,通过竞争性抑制有害菌(如弧菌)生长,同时分解残饵、粪便,降低氨氮浓度(试验显示可使氨氮从1.2mg/L降至0.3mg/L)。

(3)水生植物种植:在蟹塘、虾塘中种植伊乐藻、苦草等沉水植物(覆盖面积30%-50%),通过光合作用增氧,吸收水体中氮、磷(每公斤伊乐藻可吸收0.8g总氮、0.1g总磷),并为养殖对象提供栖息场所。

三、论述题

1.结合养殖水域氮循环过程,分析氨氮超标对养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