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
文言文学习,向来是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亦是一个难点。而文言虚词,作为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意义空灵、用法灵活,往往成为同学们理解文意、把握句式的“拦路虎”。所谓“虚词”,是相对于“实词”而言,指那些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没有实在意义,主要用来表示语法关系、语气或起辅助作用的词。初中阶段接触的文言虚词数量不算太多,但用法却颇为丰富。本文旨在对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进行梳理与总结,力求简明扼要,便于同学们理解和记忆。
一、之
“之”字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用法也最为复杂,需仔细辨析。
1.作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译作“他(她、它)”、“他(她、它)们”、“这件事”、“这(那)个”等。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之”代指渔人看到的景象。
*例2: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之”代指齐军。
2.作助词:
*结构助词“的”: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修饰限制关系。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之”连接定语“小大”和中心语“狱”,译作“的”。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一个主谓结构作句子的主语、宾语或状语时,往往在主谓之间加“之”,使其失去独立性,成为一个偏正结构。此时“之”无实义,不译。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莲出淤泥而不染”本是一个主谓句,加“之”后作“爱”的宾语。
*宾语前置的标志:在疑问句或否定句中,当宾语是代词时,常将宾语提前,在提前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加“之”字作为标志,以强调宾语。此时“之”无实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正常语序为“有何陋”,“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有时用于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以强调定语。此时“之”无实义,不译。
*例:马之千里者。(《马说》)——“千里”是“马”的后置定语,“之……者”共同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
*凑足音节,无实义:在句中或句末,有时为了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会用“之”字,其本身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可省去。
*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之”用在动词“鼓”后,凑足音节。
3.作动词:译作“到……去”、“往”、“到”。
*例:吾欲之南海。(《为学》)——“之南海”即“到南海去”。
二、乎
“乎”字主要用作语气助词,有时也可作介词。
1.语气助词:
*表疑问语气:译作“吗”、“呢”。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表反问语气:译作“吗”、“呢”(语气比疑问句强烈)。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表感叹语气:译作“啊”、“呀”。
*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表推测或商量语气:译作“吧”。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2.介词:相当于“于”,译作“在”、“对”、“比”等。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乎”相当于“在”,后一“乎”相当于“比”。(初中阶段此类用法相对少见,但需了解)
三、者
“者”字多用作助词,有时也可与其他词组合成复音虚词。
1.助词:
*指人、事、物:译作“……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例1: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善口技者”即“擅长口技的人”。
*例2: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善术者”即“擅长术数的人”。
*用在主语之后,表判断或提顿:不译,或可译为“……的是”。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判断句标志之一。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此处“者”主要起提顿作用,引出下文对愚公的描述。
*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表“……的时候”。
*例: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初中阶段此例不常见,了解即可)
*用在数词之后,可译为“种”、“样”、“件”等。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二者”即“两种情况”。
2.与“也”连用,构成“……者……也”句式:表判断。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也
“也”字主要用作语气助词,在句末或句中表示不同的语气。
1.句末语气助词:
*表判断语气:译作“是”、“啊”,或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陈涉世家》)
*表陈述或解释语气:译作“啊”、“呀”,或不译。
*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自相矛盾》)
*表感叹语气:译作“啊”、“呀”。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感极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