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裁书叙心的故事
撕掉伪装后,他爱上了我
我继承了奶奶的旧书店,却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她未写完的情书。
每一封都写给同一个陌生男人,字里行间藏着战争年代的秘密。
循着线索找到他时,那位九旬老人正守着荒芜的花园:
“你来得太迟了。六十年前,你奶奶在这里,撕掉了最后那页告白。”
梅雨季节的潮气像是气像是无形的手,缓慢而坚定地挤压着“叙心书屋”的每一寸空间。林晚推开那扇漆皮剥落的剥落的木门时,一股纸张、霉味和岁月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让她呼吸微微一窒。书店比她记忆中更逼仄,也更沉寂。光线从高高的、蒙尘的临街窗户斜射进来,照亮了空气中悬浮的亿万微尘,它们像疲惫的精灵,在书架投下的巨大阴影里无声翻滚。
一周了,自从奶奶陈素芝的葬礼的葬礼结束后,她就住进了这栋老房子的一楼——书店的上面。处理完法律上的琐事,逃避着城市另一端那份令人窒息的工作和一段若有似无的感情,她终于强迫自己开始清理奶奶留下的这片天地。律师说,这是遗产。但对林晚而言,这更像是一个庞大而精致的坟墓,埋葬着奶奶七十八年的人生,以及许多她从未真正了解的秘密。
书架顶天立地,塞满了各种泛黄、卷边的书籍,多数是文学经典,也有些冷门的哲学和历史。它们不是按常理分类理分类,带着奶奶独特的执拗。《百年孤独》可能挨着一本《赤脚医生手册》,《追忆似水年华》旁边或许是一册《园艺修剪技法》。林晚戴着手套和口罩,小心翼翼地搬动,动作尽量轻柔,生怕惊扰了附着其上的灵魂。灰尘还是不可避免地扬起,沾在她的睫毛上,也落在她沉甸甸的心头。
角落那个榫卯结构的暗红色桃木书桌,是奶奶生前最常待的地方。桌面玻璃板下压着几张黑白照片,边角已经泛黄脆化。照片里的奶奶年轻得让人心惊,梳着两条乌亮的麻花辫,眼睛亮眼睛亮晶晶的,穿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格子衬衫,背景似乎是某个大学的校园。林晚几乎无法将照片上这个眉眼飞扬的少女,与后来那个总是系着围裙、眼神温和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落寞的老妇人联系起来。
她尝试拉开书桌的抽屉。第一个塞满了各种收据、过期票据和用秃了的铅笔头。第二个则整齐码放着账放着账本、书目清单。第三个,右边那个最小的最小的,卡住了。林晚用力晃了晃,又俯身仔细查看,才发现抽屉侧面的滑轨有些变形。她找来一把小螺丝刀,耐心地撬动边缘,终于,“咔哒”一声轻响,抽屉松动了。
里面没有想象中的杂物,只有一样东西——一个扁平的、深蓝色硬纸板盒子,颜色因年代久远而显得晦暗,盒盖上没有任何标识,只有岁月摩挲留下的浅白划痕。
心脏没来由地漏跳了一拍。林晚轻轻拂去表面的浮尘,打开了盒盖。
里面是信。厚厚一叠,用一根褪色的深绿色丝绿色丝带仔细捆扎着。丝带下面,还散放着几张对折的信笺,以及一本更显古旧的、旧的、黑色硬壳封面的笔记本。
她解开丝带,拿起最上面一封信。信封是那种很老的竖排格式,纸质脆弱,仿佛一碰就会碎成齑粉。右下角用娟秀而有力的毛笔小楷写着寄件人地址:“本市南城文昌街,叙心书屋,陈素芝”。芝”。没有邮编。收件人那里,只有一个名字:“沈知遥先生亲启”。
沈知遥?
林晚在记忆里飞快搜索了一遍,确认奶奶的亲友圈中,从无此人。她小心翼翼地从敞口的信封里抽出信纸。同样是竖排版写信纸,蓝色的蓝色的细线格,字迹与信封上的一致,是奶奶的字,但比林晚熟悉的那些记账的、给她写便条的便条的字体,更多了一份清逸和专注。
“……知遥君如晤:今日秋深,梧叶尽脱。店中新到了一批商务版的《莎士比亚全集》,品相尚佳。整理。整理书架时,见扉页上有读者批注,字迹狂放,不禁想起你去岁冬日在此,与我争辩哈姆雷特延宕之真意,声震屋瓦,几欲掀翻屋顶。彼时窗外寒枝瑟索,店内炉火噼啪,犹在眼前耳畔。不知近日天候转凉,咳疾可曾再犯?望善自珍摄,勿要贪看夜读,废寝忘食……”
信的末尾,日期停留在“一九六二年十月廿三”。
林晚怔住了。这口吻,这内容,绝非寻常友朋之间的通信。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一种克制而又难以掩饰的亲昵与关切。她迅速翻看了一下其他信件,大多如此,时间跨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每一封,都是寄给这位“沈知遥先生”。谈书,谈读书心得,谈生活琐事,谈季节变换,语气始终保持着一种得体的距离,但那距离之下,分明涌动着更深层的东西。
她的目光落在那本黑色笔记本上。翻开,里面是奶奶更为私密的随笔,偶尔夹杂着几行英文诗,或者潦草画下的花草速写。而在笔记本接近中间的位置,夹着几张单独存放的信笺。这些信纸似乎被反复摩挲过,折痕深重,边缘毛糙。上面的字迹,与那些寄出的信相比,显得更加急促,也更加……情感丰沛。
其中一张写道:
“……知遥,见字如面。上次一别,已逾半月。海棠花开得正好,粉云蒸霞,只是赏花之人,心事重重。你说的话,我反复思量,夜不能寐。前路漫漫,雾锁重楼,你我皆如舟行江心,进退维谷。家父近日催逼愈紧,言及城南周家之子……我心乱如麻,笔不成书。只盼能再见你一面,将未尽之言,当面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