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年红岩题目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红岩》中,江雪琴在前往华蓥山途中发现丈夫彭松涛牺牲后,最能体现其革命意志的细节是()
A.当场痛哭晕倒
B.用手按住胸口抑制颤抖,重新整理头巾继续前行
C.要求立即返回重庆报仇
D.烧毁与丈夫的合影以示决绝
答案:B。小说中明确描写江姐看到城墙上悬挂的彭松涛头颅时,“一阵昏眩,使她手中的行李滑落,但她立即咬咬牙,用指尖紧抵着前额。她的脸,在阳光里,一时变成了死灰。她勉强整理了一下被风吹乱的头发,再次抬起头来,目光深切地凝望着熟悉的城墙。”这一细节集中展现了她“把个人悲痛转化为革命力量”的坚韧品格。
2.许云峰在白公馆地牢中最具象征意义的行为是()
A.组织难友学习《共产党宣言》
B.用手挖通地牢石壁(后由难友接力完成逃生通道)
C.拒绝敌人提供的“优待”伙食
D.为龙光华烈士主持追悼会
答案:B。许云峰被关入地牢后,凭借超强的意志力用指甲和石块持续挖掘,石壁上留下的血痕和深槽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通道,更象征着共产党人“以血肉之躯凿穿黑暗”的抗争精神。这一情节在原著第28章有详细描写:“他的手指已经全破了,滴着血,但他仍在挖,石壁上的石粉簌簌落下……”
3.小萝卜头宋振中在狱中传递情报的关键工具是()
A.用草纸叠的纸飞机
B.藏在馒头里的小纸条
C.刻有暗号的铅笔头
D.用米汤写在课本上的密信
答案:C。小萝卜头因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身体畸形,但记忆力和观察力超常。他通过狱卒黄显声将军教授的文化知识,用铅笔头在课本边缘刻下微小暗号(如“洞”代表地道进度、“人”代表新入狱同志),再由成岗等难友破译。这一细节在原著第34章“特殊的小交通员”中有具体描写。
4.华子良“装疯”14年的关键破绽防范是()
A.始终保持蓬头垢面的形象
B.只在特定时间说“正常话”
C.坚持每天“疯跑”消耗体力
D.刻意在敌人面前重复无意义的动作
答案:D。华子良的“疯”并非完全无序,他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出“疯子”的行为模式——比如每天清晨准时绕院跑圈、见到看守就傻笑、捡拾烟头却从不点燃。这种“程式化疯癫”反而让敌人放松警惕,认为他“彻底丧失神智”。原著第30章提到:“敌人查了他三年,连他裤腰里藏的半块肥皂都翻出来过,却始终没发现他藏在破鞋里的纸条。”
5.《红岩》中“狱中斗争”的核心场域“渣滓洞”得名于()
A.原是煤渣堆积场
B.洞内墙壁布满煤渣痕迹
C.当地百姓对关押“人渣”的戏称
D.国民党特务取“渣滓”比喻革命者
答案:A。渣滓洞原为人工开采的小煤窑,因煤质差、仅能产出煤渣而得名。1943年被国民党军统改建为监狱,取其“天然隐蔽”的地理特征(位于歌乐山半山腰,四周丛林覆盖)。这一背景在小说开篇“山城雾季”章节有环境描写:“汽车沿着盘山公路爬行,转过三道急弯,一片废弃的煤窑出现在眼前,灰黑色的煤渣在雾中泛着冷光。”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分析成岗“自白书”与传统烈士遗书的差异及其文学价值。
答案:成岗的“自白书”(原文为“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与传统烈士遗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突破了“临终告别”的叙事模式,以“面对刑讯”的现场感强化文本的张力;其二,不侧重个人情感倾诉,而是通过“铁镣”“皮鞭”“子弹”等意象群,构建“肉体折磨-精神反抗”的二元对立;其三,采用“宣言体”语言,将个人意志升华为阶级意志(如“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其文学价值在于,通过诗化的语言将具体的革命场景抽象为精神符号,使“坚贞”不再是概念化的品质,而是可感知的生命力量。这种“现场性抒情”为红色文学提供了“个人-集体”“具象-象征”的融合范式。
2.简述“狱中新年”情节(第29章)如何体现革命者的精神特质。
答案:“狱中新年”情节通过三个层面展现革命者的精神特质:首先是“仪式建构”——难友们用草纸做红旗、用饭粒粘五角星,将被迫的“囚禁”转化为主动的“庆祝”,体现对革命信念的仪式化坚守;其次是“文化抗争”——龙光华朗诵《囚歌》、胡浩创作“狱中春联”(如“两个天窗出气,一扇风门伸头”),以文学创作消解监狱的压抑氛围,证明“精神无法被囚禁”;最后是“集体温暖”——老大哥将珍藏的半块巧克力分给所有难友,连特务看守都被这种“超越仇恨的人性光辉”震撼。这一情节突破了“斗争-压迫”的单一叙事,揭示革命者“在黑暗中创造光明”的精神韧性。
3.对比分析刘思扬与余新江的形象差异及其典型意义。
答案:刘思扬与余新江的差异体现在出身、斗争方式和成长路径三方面:刘思扬是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大学生(资本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