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品价格调整流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旅游产品价格调整流程

作为从业近十年的旅游产品策划专员,我对“价格调整”这件事的敏感度,堪比厨师尝第一口汤的咸淡——太淡没滋味,太咸坏口碑,分寸感全在反复调试里。这几年经手过二十多个旅游产品的调价,从云南的山水线到西北的环线游,从高端私家团到大众跟团游,每一次调价都是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今天就以我最熟悉的国内长线跟团游产品为例,把这套摸爬滚打总结出的流程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

一、触发调价:先问“为什么调”

很多人觉得调价就是“成本涨了所以涨价”,其实远没这么简单。我刚入行时犯过一个错:看到酒店协议价涨了20%,急吼吼给产品调价,结果被销售部骂得狗血淋头——那会儿正赶上竞品在做暑期大促,我们的价格一涨直接丢了30%的订单。后来才明白,调价得先找“触发点”,这是整个流程的起点,就像开车前得先看导航确定目的地。

1.1成本驱动型触发

这是最常见的触发因素,也是我经手最多的类型。旅游产品的成本像串糖葫芦——交通(机票/大巴)、住宿(酒店/民宿)、地接(导游/门票)、餐饮(团队餐)、保险(旅游意外险)、附加服务(接送机/行李托运),哪颗“山楂”贵了都会影响整体定价。

比如去年做川藏线产品时,3月突然接到合作车队通知:因为油价上涨+进藏路段修路导致耗油量增加,包车费用要涨15%。我赶紧翻出上个月刚签的地接协议,又联系了另外两家备用车队比价,确认这波涨价不是个别现象后,才把“成本上涨”列为调价触发点。

1.2市场竞争型触发

去年国庆前做华东五市产品时最典型:我们原定价格比竞品高50元/人,销售部反馈“咨询量高但转化率低”。我带着实习生连续三天蹲守OTA平台,统计了同类型产品的销量、评价、促销活动——发现竞品推出了“两人同行减100”的活动,实际成交价比我们低80元。这时候调价不是因为成本涨了,而是要“跟着市场节奏走”,否则就会被挤出主流客群的选择池。

1.3产品升级型触发

前年给亲子游产品做升级时,把“普通标间”换成了“家庭亲子房”,增加了“非遗手作体验课”和“儿童专属餐食”。这时候必须调价——新增的服务成本要覆盖,更关键的是要传递“产品价值提升”的信号。记得当时有位妈妈在咨询时说:“贵200块能住亲子房、孩子能做扎染,挺值的。”这说明合理的升级调价反而能增强产品吸引力。

1.4政策/突发型触发

这种情况最考验应急能力。比如某年暑期刚上线的草原游产品,突然接到通知说景区环保政策收紧,所有团队必须换乘景区电瓶车,每团增加800元交通费。这时候调价不是“想不想”,而是“必须调”,否则就会亏损。去年疫情政策调整初期,很多目的地突然开放,机票价格坐火箭,我们也是连夜调整了十余条产品的价格。

二、数据收集:用“数字”说话比“感觉”靠谱

确定要调价后,我通常会花3-5天做数据收集——这就像医生看病前要做检查,数据不全的话,后面的分析全是“空中楼阁”。我有个习惯,电脑里存着个“调价数据包”,每次调价都往里塞新资料,现在已经有128个文件夹了。

2.1成本端数据:算清“硬开支”

我会把成本拆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合同里写死的,比如和酒店签的年度协议价;变动成本是随时间/人数变化的,比如旺季机票浮动价、节假日导游加班费。

举个例子,做新疆10日游产品调价时,我列了张成本明细表:

交通:往返机票(参考近3个月平台实时票价)、当地大巴(车队最新报价单)

住宿:6晚酒店(核对每家酒店的旺季涨幅通知)

地接:5个景区门票(官网最新价格)、3名导游服务费(行业平均水平)

餐饮:14顿正餐(合作餐厅的菜单成本核算)

附加:旅游意外险(保险公司报价)、应急药品包(采购清单)

甚至连司机的“高原补贴”、导游的“带团奖金”这些容易被忽略的小项,我都会找财务要去年的支出数据做参考。

2.2市场端数据:摸清“客户能接受多少”

这部分我会从三个维度收集:

竞品数据:在OTA平台搜“同天数、同目的地、同客群”的产品,记录它们的标价、促销活动(满减/赠品)、销量排名、用户评价里的“价格相关关键词”(比如“太贵”“性价比高”)。有次发现竞品把“包含接送机”写成了“增值服务”,实际我们的产品也含接送机但没强调,这就影响了客户的价格感知。

客户数据:翻看上季度的咨询记录,统计“价格犹豫”的客户占比(比如问“能不能便宜”的占35%);给老客户发匿名问卷,问题设计成“如果产品涨价X元,你还会购买吗?”,去年做问卷时,有位退休教师留言:“只要线路好,涨50我能接受,涨200就考虑别的了。”这种真实反馈比任何报告都有用。

行业数据:查文旅部的“旅游消费指数”、第三方机构的“目的地热度报告”,比如某段时间“研学游”热度上升30%,这类产品的调价空间就比普通跟团游大。

2.3历史端数据:看看“以前怎么调的”

我专门建了个“调价复盘文档”,里面存着近五年所有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