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年大学《大气科学》专业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干绝热递减率
指干空气块在绝热上升或下沉过程中,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其理论值为-9.8℃·km?1(负号表示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推导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反映了未饱和空气在垂直运动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2.斜压大气
指大气中密度不仅随气压变化,还随温度变化的状态(即等压面与等温面不平行)。斜压大气中存在有效位能向动能的转换,是天气系统发展(如温带气旋)的重要能量来源,与正压大气(等压面与等温面平行)形成对比。
3.大气长波
又称罗斯贝波,是中高纬度对流层中上层盛行的波长3000-10000km的波动。其形成与科里奥利参数随纬度变化(β效应)密切相关,相速度公式为C=U-β/(k2+l2),是大型天气系统(如阻塞高压、切断低压)的主要波动形式。
4.第二类条件不稳定(TCS)
热带气旋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指边界层水汽辐合导致积云对流释放潜热,加热对流层中上层,使气柱暖心增强、气压降低,进一步加强边界层辐合,形成正反馈。与第一类条件不稳定(CISK,强调积云与大尺度流场的相互作用)相比,TCS更突出暖心结构对气压场的反馈。
5.位温
空气块经过干绝热过程移动到1000hPa等压面时的温度,公式为θ=T(1000/p)^(R_d/c_p)(T为空气温度,p为气压,R_d为干空气气体常数,c_p为定压比热)。位温是保守量(干绝热过程中不变),常用于分析气团属性和垂直稳定度。
6.行星边界层
受地面摩擦和热力作用显著影响的大气底层,厚度约1-2km。其特征包括湍流交换强烈、风随高度变化遵循埃克曼螺线、温度日变化明显,是大气与下垫面物质能量交换的关键层。
7.有效位能
大气中可转换为动能的位能部分,定义为实际位能与大气处于水平均匀、等温状态时最小位能的差值。斜压性越强(等压面与等温面交角越大),有效位能越大,是天气系统发展的能量储备。
8.大气窗区
指大气对红外辐射吸收较弱的波段(主要为8-12μm),地面长波辐射可通过此窗口直接发射到太空。该区域的存在对地表能量平衡至关重要,水汽和云在窗区的吸收变化(如温室气体增加)会显著影响气候系统。
9.理查森数(Ri)
表征湍流生成与抑制的无量纲数,公式为Ri=(g/θ)(?θ/?z)/(?u/?z)2(g为重力加速度,θ为位温,u为水平风速)。当Ri0.25时,湍流倾向于发展;Ri0.25时,层结稳定抑制湍流,常用于判断大气边界层湍流的强弱。
10.ENSO事件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简称,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厄尔尼诺)或变冷(拉尼娜)与南方涛动(东南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平面气压反相变化)的耦合现象。其周期2-7年,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全球气候,如东亚季风强弱、北美降水分布等。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及各层特征。
答:大气垂直分层主要依据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特征,结合成分、运动等差异,分为五层:
(1)对流层:0-12km(中纬度),温度随高度递减(平均6.5℃·km?1),集中了80%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水汽,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发生在此层;
(2)平流层:12-50km,下层等温(-55℃),20-50km因臭氧吸收紫外辐射增温,温度随高度递增,气流平稳,垂直运动弱;
(3)中间层:50-85km,臭氧减少,温度随高度递减(至-90℃),垂直运动强,顶部有夜间发光的夜光云;
(4)热层:85-800km,氧原子吸收短波辐射剧烈增温(至1000℃以上),空气高度电离,存在电离层;
(5)散逸层:800km以上,大气质点运动速度超过逃逸速度,逐渐向星际空间散逸。
2.比较湿绝热递减率与干绝热递减率的差异,并解释原因。
答:干绝热递减率(γ_d=9.8℃·km?1)是未饱和空气绝热升降时的温度变化率;湿绝热递减率(γ_m)是饱和空气绝热升降时的温度变化率,通常γ_mγ_d,且随温度降低而增大(趋近于γ_d)。
原因:饱和空气上升时,水汽凝结释放潜热补偿部分膨胀冷却,故温度降低速率小于干空气;温度越低,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变化越小(克拉伯龙-克劳修斯方程),凝结量减少,潜热释放减少,γ_m趋近于γ_d。例如,0℃时γ_m≈6℃·km?1,-20℃时γ_m≈8℃·km?1。
3.说明地转风与梯度风的区别,并推导地转风公式。
答:地转风是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科里奥利力平衡时的空气水平运动(无加速度),适用于中高纬度大尺度、无摩擦、稳定运动;梯度风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与惯性离心力三力平衡时的空气水平运动(有向心加速度),适用于曲线运动(如气旋、反气旋)。
地转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