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忆梅》注音版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李商隐的《忆梅》注音版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商隐的《忆梅》注音版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带注音原文

忆梅

唐?李商隐

dìngdìngzhùtiānyá,yīyīxiàngwùhuá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hánméizuìkānhèn,chángzuòqùniánhuā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二、译文

我像被牢牢钉在这天涯一角,

目光眷恋地望着眼前的春光美景。

那寒冬开放的梅花最让人怅恨,

它总是在百花盛开时,已化作去年的残影。

三、字词注释

定定:唐时俗语,意为“牢牢地、死死地”,生动传递出滞留异乡的无奈。

天涯:此处并非指真正的天边,而是诗人任职的梓州(今四川三台),因心理上的疏离感而称“天涯”。

依依:形容对美好事物亲切留恋的样子,如孩童依恋母亲般温柔的情愫。

物华:指春天里百花争艳的美好景物,是自然生机的象征。

堪恨:“堪”即“值得”,“恨”非怨恨,而是深沉的怅憾与惋惜。

去年花:梅花于寒冬开放,至仲春已凋零,在百花盛开时只能算作“去年的花”。

四、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他自幼聪慧,文名早著,却因卷入晚唐“牛李党争”,一生仕途坎坷,正如他自嘲“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其诗构思新奇,情感细腻,尤其擅长借物咏怀,将个人身世之感融入景物描写中。代表作有《无题》《锦瑟》等,因诗意隐晦迷离,素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五、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大中九年(855年),当时李商隐在梓州幕府任职已近四年。此前,他遭遇了双重打击:仕途上备受排挤,始终无法施展抱负;家庭中深爱的妻子王氏病逝,让他深陷孤独。梓州距长安一千八百余里,地理上的偏远更放大了他心理上的漂泊感。作诗时正值仲春,庭院里百花盛放,而寒冬开放的梅花早已凋零,诗人触景生情,借忆梅抒发身世之悲,写下了这首含蓄深沉的绝句。

六、相关知识梳理

(一)“梅”的意象演变

时期

核心意象

代表作品

魏晋

隐士象征

陶渊明《蜡日》

唐代

孤高品格身世寄托

李商隐《忆梅》、王维《杂诗》

宋代

坚韧风骨

陆游《卜算子?咏梅》

(二)晚唐咏物诗特点

托物言志:不重描摹形态,侧重借物传递个人境遇,如李商隐借寒梅写“早秀先凋”的命运。

情感内敛:避免直抒胸臆,用“恨”“忆”等词暗藏深情,需结合背景解读。

篇幅短小:多为绝句、律诗,以精简文字承载深厚情感,如《忆梅》仅二十字却意极曲折。

(三)同类诗作链接

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与“常作去年花”一脉相承,均以梅花早开早落喻自身怀才不遇。

七、深度赏析

读《忆梅》,如品一杯微凉的茶,初尝是春光中的怅惘,细品方知是身世的沉郁。

首句“定定住天涯”,一个“定定”便把读者拉入诗人的处境——不是短暂停留,而是像被无形的线拴住般,牢牢困在异乡。这两个字虽出自俗语,却雅俗共赏,把那种无法挣脱的无奈写得入木三分。此时诗人的目光还未及梅花,先写自身的漂泊,为全诗埋下伤感的伏笔。

接着“依依向物华”,笔锋一转,写诗人望着眼前的春光。“依依”二字何等温柔,仿佛能看见他眼神中的眷恋——在孤独中,春光成了唯一的慰藉。但这份眷恋里藏着矛盾:越爱这春光,越反衬出异乡的孤寂;越贪恋这美好,越痛恨自己无法挣脱的境遇。

三、四句“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是全诗的转折与核心。春光正好时,诗人偏偏想起了早已凋零的寒梅。为何“恨”?不是真的怨恨梅花,而是恨它的命运——寒冬里独自绽放,却等不到百花盛开便匆匆凋零,正如诗人自己:年少成名,却在仕途上屡遭挫折,熬不过“寒冬”,等不来“春光”。钱锺书说“人非去年之人,即在言外”,梅花是去年的花,而诗人也早已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自己,这份时光的流逝与命运的无常,才是“恨”的真正含义。

全诗短短二十字,却有三层转折:从自身漂泊到眷恋春光,再到忆梅生恨;情感从无奈到慰藉,再到沉郁。看似写梅,实则写人,梅与人的命运早已融为一体,这正是李商隐咏物诗“意在言外”的高妙之处。

八、同步习题及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下列对“定定住天涯”中“定定”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安静地B.牢牢地C.确定地D.呆呆地

答案:B

解析:根据注释及背景,“定定”是唐时俗语,结合诗人长期滞留异乡的处境,意为“牢牢地”,表现无法挣脱的漂泊感,A、C、D均不符合语境。

诗人“忆梅”的时间是()

A.寒冬B.早春C.仲春D.深秋

答案:C

解析:由写作背景可知,作诗时“百花争艳”,而梅花已凋零,故为仲春,A、B、D均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