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曾伯的《忆幼子》注音版全文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李曾伯的《忆幼子》注音版全文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曾伯的《忆幼子》注音版全文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注音版原文

忆幼子

南宋?李曾伯

xīxiàxiāngsuíwǔyuèqiū,

膝下相随五阅秋,

yìqíkěyǐfùjīqiú。

意其可以付箕裘。

zhǐyuánlǎozǐshēnwúfú,

只缘老子身无福,

zhìshǐjiāérmìngbùxiū。

致使佳儿命不修。

sùyèjiéláizhīyǒuzì,

宿业结来知有自,

shǔxínghuàihuìfùxīyóu。

暑行坏会复奚尤。

língtáiyìdiǎnzhīhéchù,

灵台一点知何处,

tòngrùgānchángsǐzéxiū。

痛入肝肠死则休。

二、白话译文

孩子在我膝下相伴,不知不觉已过了五个春秋,

我曾满心期盼,他能继承家业、延续门风。

只怪我自己福薄命浅,

才使得这般好的孩儿,性命难全、福分薄短。

这或许是前世的因缘早已注定,我深知其中有缘由,

那年盛夏带着他远行,竟成了催折他的祸端,如今再怨怪谁又有何用?

孩子那灵动的心神、纯粹的灵魂,如今已去往何处?

这份悲痛深入肝肠,怕是只有到死,才能罢休。

三、字词注释

膝下:指幼儿依偎在父母膝旁,代指年幼的子女,是古诗中饱含亲昵感的称谓,如“膝下承欢”便形容子女绕膝的温馨场景。

五阅秋:“阅”意为“经历、度过”,“五阅秋”即度过了五个秋天,指父子相伴五年,“阅”字比“经”更添时光流转的厚重感。

付箕裘:典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原指继承父辈的冶铸、制弓技艺,后泛指继承家业或父业,这里体现诗人对儿子的殷切期许。

老子:诗人自称,并非指道家创始人,这种自称在古诗中常见,带着几分沧桑与自嘲的意味。

命不修:“修”意为“长、善”,“命不修”指寿命短促、命运不好,直白道出幼子早逝的悲剧,字字沉重。

宿业:佛教术语,指前世所造的善恶业因,这里体现诗人在悲痛中对命运的无奈归因,是古人面对苦难时常见的心理慰藉。

暑行:夏天出行,结合诗意推测是诗人曾在盛夏带幼子远行,此次出行可能间接导致了孩子夭折。

坏会:“会”指机缘、遭遇,“坏会”即破坏了原本的机缘,这里指暑行成为催折孩子性命的祸端。

奚尤:“奚”意为“何、什么”,“尤”意为“怨怪、责备”,“奚尤”即“怨怪谁”,藏着深深的自责与无力。

灵台:出自《庄子?庚桑楚》“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原指心或精神,这里特指幼子灵动的灵魂与心智。

四、作者简介

李曾伯(约1198—约1268),字长孺,号可斋,覃怀(今河南沁阳)人,南宋中后期名臣、词人。他出身官宦世家,历任沿江制置使、京湖安抚制置使等职,在南宋边防事务中多有建树,曾率军抵御蒙古入侵,是兼具文才与武略的实干型官员。

在文学上,李曾伯的作品以词为主,诗次之,其词多抒发爱国情怀与宦海感慨,风格沉郁苍凉,与辛弃疾、刘克庄等豪放派词人一脉相承。他的诗歌虽留存较少,但每首皆见真情,尤其擅长在平实语言中蕴藏深沉情感。据记载,李曾伯去世后,其著作由儿子李杓刊刻传世,而这首《忆幼子》便是他晚年悼念早逝幼子的泣血之作,褪去了官场文饰,尽显父爱的柔软与悲痛。

五、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曾伯晚年,具体年份虽无明确记载,但结合诗句“五阅秋”“暑行坏会”及诗人经历可推测,当时他已从官场渐退,正处于人生的暮年。诗中提及的幼子曾与他相伴五年,是他晚年生活的重要慰藉,他本对孩子寄予“付箕裘”的厚望,期盼其能继承家业、平安长大。

然而,一场盛夏的远行竟成了悲剧的导火索——南宋时期医疗卫生条件有限,孩童免疫力较弱,盛夏酷暑中长途跋涉极易引发疾病,幼子或许正是因此夭折。这份突如其来的丧子之痛,让年事已高的李曾伯陷入巨大的悲痛与自责中。他既怨自己“身无福”,无法护佑孩子周全;又在“宿业”的归因中寻求一丝心灵解脱,却终究难掩“痛入肝肠”的真切悲恸,于是提笔写下这首诗,将满腔父爱与悔恨诉诸笔墨。

六、相关知识梳理

(一)核心典故溯源

典故

出处

诗中含义

文化延伸

付箕裘

《礼记?学记》

诗人期盼幼子继承家业

古代社会重视“父业子承”,“箕裘”成为家庭教育与家族传承的象征,如陆游“汝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也隐含类似期许

灵台

《庄子?庚桑楚》

代指幼子的灵魂与心智

后被佛教借用为“心灵”的代称,如白居易“灵台无计逃神矢”中“灵台”亦指内心

(二)情感脉络梳理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