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部书记参加2025年村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后的心得体会发言.docxVIP

村支部书记参加2025年村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后的心得体会发言.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村支部书记参加2025年村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后的心得体会发言

这次参加2025年村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对我来说是一次思想的“再充电”、能力的“再升级”、作风的“再淬炼”。七天时间里,从课堂上专家教授的政策解读到田间地头的现场教学,从分组研讨时的思维碰撞到典型案例的经验分享,每一堂课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基层党建、乡村发展的新认知;每一次交流都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在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作为一名在村里干了12年的老支书,这次学习让我深切体会到:新时代的村支书,既要做“泥腿子”,更要做“明白人”;既要守得住“老传统”,更要跟得上“新潮流”。结合学习内容和本村实际,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学深悟透“为何干”,把准乡村振兴的“方向标”

开班第一天,省委党校张教授讲“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他用一组数据让我心头一震:全国128万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中,约15%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10万元,其中3%的村还在“空壳”状态。而我们村去年集体收入28万,看似不算低,但和培训班上参观的浙江某村年入500万的“党建+文旅”模式比,差距太大。张教授说:“村支书的第一责任,是让群众看到希望。”这句话点醒了我——这些年我们虽然修了路、建了文化广场,但产业发展一直“小打小闹”,群众增收渠道单一,部分年轻人还是愿意外出打工,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找到一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致富”的好路子。

在“乡村产业振兴”专题课上,农业农村厅的王处长用“三个转变”解读产业发展方向: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从“靠天吃饭”向“科技赋能”转变。这让我想起村里的情况:我们有1200亩优质稻田,过去只卖稻谷,一斤赚0.3元;去年试着加工成大米,一斤赚1元,但包装土、没品牌,只能在周边乡镇卖。培训班上,江苏某村支书分享“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电商直播”的经验,他们注册了“稻花香里”品牌,和短视频平台合作做“稻田认养”,一亩地能卖1.2万元(客户认养后全程直播种植,收获后寄大米),村集体从中抽成20%。回来后我算了笔账:如果我们村100亩稻田做认养,按每亩8000元算,能增收80万,还能带动50个村民就业。这个思路完全可以复制!

更触动我的是“群众工作方法论”课程。省委组织部李处长讲:“现在群众不是不支持干部,而是不支持‘不接地气’的干部。”他举了个例子:某村修灌溉渠,干部拍脑袋选路线,结果占了3户村民的菜地,群众堵工半个月;后来干部带着图纸挨家挨户听意见,调整路线绕开菜地,还在渠边建了小花园,群众主动帮忙搬材料。这让我反思:去年我们村修文化广场,虽然开了村民会,但只说了“要建”,没说“怎么建、谁受益”,结果有群众觉得“占了晒谷场不方便”,背后议论。以后做任何事,都要把“群众的需求清单”变成“干部的任务清单”,把“我要干”变成“一起干”。

二、对标找差“缺什么”,看清能力提升的“突破口”

这次培训安排了“学员问诊”环节,大家把工作中的难点摆出来一起分析。我提了两个问题:一是党员队伍老龄化严重(我们村48名党员,60岁以上占62%),年轻党员不愿回村;二是矛盾调解有时“按下葫芦浮起瓢”,比如去年两户因宅基地纠纷,我们调解了3次,最近又因为晒谷场使用闹起来。

针对第一个问题,省委党校的党建专家给出“三个招”:一是“感情联结”,建立本村大学生、务工人员台账,春节、中秋上门送“家乡发展成绩单”,今年我们村有个在杭州做电商的90后小伙,就是因为看到村里修了物流点,主动回来开了农产品直播间;二是“平台吸引”,设立“乡村振兴岗”,让返乡青年参与产业项目,比如我们计划把即将建设的冷链仓储中心交给年轻人管理,给股份、给奖励;三是“源头培养”,在村民代表、致富能手、志愿者中发展党员,去年我们村发展的3名预备党员,一个是养羊大户,一个是广场舞队长,一个是村医,都是群众认可度高的“身边人”。

第二个问题,省司法厅的调解专家用“枫桥经验”解了惑:矛盾调解不能“就事论事”,要“治未病”。比如宅基地纠纷,表面是地界问题,根子是部分群众觉得“干部办事不公”。专家教了“三到工作法”:矛盾发生前“走到”——定期到重点户家拉家常;矛盾萌芽时“说到”——第一时间上门听双方诉求;矛盾解决后“访到”——半个月内回访,看看有没有新问题。我们村准备推广“党员中心户”制度,每个中心户联系10-15户村民,每月至少走访2次,把问题发现在“苗头”,解决在“家门”。

还有一个“痛点”是数字化能力不足。培训班上,浙江某村展示了“智慧乡村”平台,村民用小程序就能申请低保、查询补贴、反映问题,干部在后台实时跟进,办结率从70%提到95%。我们村去年装了“村村响”大喇叭,但只会播通知,完全没发挥信息化优势。回来后,我和村文书一起研究,打算先做两件事:一是把村民信息录入电

文档评论(0)

每一天都很美好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加油,继续努力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