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小学教师代表在全县教育工作暨第41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亲爱的教育战线家人们:
今天站在这里,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我内心的激动远超过“代表”二字带来的压力。因为此刻的每一句分享,都藏着我讲台上15年的晨光与星光,藏着办公室里与同事们逐字推敲教案的深夜,藏着孩子们作业本上歪歪扭扭却闪着光的字迹,更藏着一个又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微小,却让我在教育的土壤里越扎越深,越走越暖。
记得2009年9月,我第一次走进一年级教室。四十双眼睛忽闪忽闪,像撒在课桌上的星星。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小萌,攥着铅笔的手直发抖,本子上只画着几个歪扭的圆圈。后来我才知道,她父母在外地打工,奶奶不识字,她连“握笔”都没人教过。那天下课后,我蹲在她座位旁,把着她的手一笔一画写“人”字:“你看,撇像小滑梯,捺像小椅子,‘人’字就是互相支撑呀。”她抬头问:“老师,我也能支撑别人吗?”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小学教育哪里是教知识?是在孩子心里种下“我能行”的种子,是让每个“小不点儿”都相信,自己值得被看见、被托举。
这15年,我带过7届一年级,每届都会准备一个“成长储蓄罐”。不是存钱,是存“进步卡”:小宇今天主动整理了书包,奖励一张“自理卡”;朵朵第一次完整读完一首儿歌,奖励一张“勇敢卡”;就连总把橡皮切成碎片的淘淘,只要安静听同学发言3分钟,也能得到“倾听卡”。期末时,孩子们用卡片兑换“神秘礼物”——可能是和老师共读一本书,可能是给全班讲一个故事,也可能是当一天“纪律小班长”。去年毕业的学生现在还会在微信里说:“老师,我现在整理会议室特别快,因为一年级时每天都要检查铅笔盒有没有‘小漏网’。”教育的神奇就在于,那些当时看似“小题大做”的细节,终将长成支撑人生的习惯。
如果说低年级是“播种”,中高年级便是“施肥”。我教五年级时,班上有个叫晨晨的男孩,数学考98分,但语文总在及格线徘徊。他说:“课文有什么可学的?字我都认识。”直到有次作文课,我让孩子们写“最想感谢的人”。他交上来的作文只有三行:“我妈每天给我做饭,我感谢她。”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本我妈妈的旧日记本——里面夹着我小时候的照片,贴着我第一次得奖的小红花,还有一行字:“今天妞妞摔了一跤,没哭,自己爬起来了,我的宝贝长大了。”晨晨翻着翻着,突然说:“我妈也有个铁盒子,藏在衣柜最上层,我偷看过一次,里面有我幼儿园画的太阳,还有我掉的第一颗乳牙。”那天他重写了作文,题目是《妈妈的“宝藏盒子”》,最后一段写:“原来爱不是每天说‘吃饭’‘写作业’,是藏在旧玩具里的温度,是我没注意到的目光。”后来他告诉我,那天回家他帮妈妈擦了“宝藏盒子”,妈妈抱着他哭了。你看,语文从来不是字词句的堆砌,是让孩子学会用心灵去触摸生活的温度,用文字去表达那些说不出口的爱。
这些年,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我们年级组有位教了30年书的王老师,她的备课本上至今留着1995年的教学反思;数学组的李老师会把“鸡兔同笼”编成情景剧,让孩子们用玩偶当“兔子”和“鸡”;科学组的张老师带着学生在操场种向日葵,记录生长数据,顺便就把“测量”“统计”融入了实践。去年我们跨学科设计“节气课程”:春分那天,语文老师带孩子们读“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数学老师让计算昼夜时长,科学老师观察柳枝发芽,美术老师画“竖蛋”实验,连食堂阿姨都教孩子们做春卷。有个家长在群里说:“孩子现在每天追着问‘明天什么节气’,比追动画片还积极!”这让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调整。”而这种“巧妙”,恰恰来自团队的智慧与碰撞。
当然,教育也有“难”的时刻。去年班上转来一个叫小泽的男孩,上课总用尺子划桌子,作业从来只写名字。和他妈妈沟通后才知道,他3岁时爸爸意外去世,妈妈打两份工,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老人管不住,慢慢就“破罐子破摔”了。我没有急着批评,而是每天早到校10分钟,和他一起擦黑板、整理图书角;课间操时,故意“忘记”带跳绳,让他当“小老师”教我;作文课上,我特意出了个题目《我的“超能力”》,他写:“我能一眼看出谁的书包没拉好,能记住全班每个人的生日,还能在30秒内拼好魔方——老师说这叫‘观察力’‘记忆力’‘专注力’。”那天他的作文被我贴在教室“星光墙”最中间,他妈妈后来哭着说:“这是他第一次主动说‘我想上学’。”教育的“难”,往往是因为孩子把自己裹成了一颗“带刺的种子”,而我们要做的,是蹲下来,用耐心去软化那层刺,让阳光照进他的世界。
这些年,我也在不断“升级”自己。新课标出台后,我们教研组每周三下午固定学习,从“大单元教学”到“跨学科主题学习”,从“学习任务群”到“核心素养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