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怀远水利志》含答案解析译文.docxVIP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怀远水利志》含答案解析译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怀远水利志》含答案解析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贡震《灵璧县志》曰:“淮水之在灵璧南境者,西自怀远县交界之蚌埠集,东至凤阳县交界之西门渡,中间二十余里,每岁夏秋水发,滨淮之地,悉成巨浸,深且逾丈,此非沟渠所能宣泄、堤堰所能捍御也。所以然者淮水发源桐柏挟七十二道山溪之水东趋入海。唐宋以前,涨溢为患,史不绝书。宋以后黄河南徙合淮,或由颍至寿春入,或由涡至怀远入。其后专夺泗,由徐、邳至清河,距海三百里。淮水之尾闾,强半为河所占,淮涨则扼于黄而不得畅流。淮消则黄且乘其虚而倒灌。治河者虑黄之倒灌,而又欲借淮之清以刷黄之浊也,则束以清口,障以高堰,且于徐、邳黄河南岸,多设闸坝,以分黄助淮。”由是而洪泽满,泗州沈,临淮没,下愈壅则上愈溃,必至之势也。灵璧南乡数十里,安得不常为沼乎?

又曰:“肥河泄宿州龙山湖及怀、灵两境洼地之水,南入于淮,年久淤塞,不能畅流,以至泛溢固已。”然他处沟渠宜疏,而此独否,何也?从前淮水不似近年之大,故内水得出。今则黄水逼于清口之外,高堰障于洪泽之东,睢湖诸水又改从归仁而出,淮之大十倍于前。夏秋水发,内水未来,而淮之倒灌者已先至八塔集。周回数十里,水深逾丈,居民村落无异波上浮鸥。若肥河再浚深通,则淮水倒灌更易。此不可不虑也。贡氏所言,与今日事实若符节矣。贡氏书成于乾隆二十三年,而其言如此,况阅今又六十年耶!是以县之患水者,且不第北肥河而已。凡天河、洛河、欠河,当淮水长时,无一不弥漫四溢也。即怀远以上之寿州、凤台,凡滨淮之地,其弥漫无不相似也。民生日耗,赋税莫供,蠲缓之令日下,赈贷之请岁告,长吏蒿目而束手,亦何以为心哉!

(节选自李兆洛《怀远水利志》)

注文中的“清口”“归仁”“八塔集”皆为地名,“高堰”即高家堰,原名洪泽湖大堤,指今江苏淮阴高堰村附近的一段淮河堤防。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所以A然者B淮水C发源桐柏D挟七十二道E山F溪之水G东H趋入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泄,排出积水,与现代汉语中表示吐露心中积郁的“宣泄”意思不同。

B.夺,强取、夺取,与《陈情表》中“舅夺母志”的“夺”意思不同。

C.距,可替换为“去”,且与《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去”意思相同。

D.岁,年,与《诗经·卫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的“岁”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淮河位于灵璧南境,西起与怀远县交界的蚌埠集,东至与凤阳县交界的西门渡,中间有二十多里的河段,每年夏季和秋季都会发大水,这使得附近都成了巨大的水泽。

B.唐宋以前,关于淮河涨水泛滥成灾的情况,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宋朝以后,黄河向南改道,从颍水或者涡水汇入淮河,与淮河汇合的方式、经过的地点并不固定。

C.宿州龙山湖以及怀远、灵璧两地境内洼地的积水,都经由肥河排入淮河,这里的河道由于年代久远而淤塞,水流不畅,又不像其他处可以疏通,此处河水必然泛滥。

D.李兆洛著《怀远水利志》距贡震著《灵璧县志》已经过去了六十年,但灵璧县的水患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甚至淮河一涨水,多条河道都会泛滥,多地也会受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由是而洪泽满,泗州沈,临淮没,下愈壅则上愈溃,必至之势也。(4分)

(2)周回数十里,水深逾丈,居民村落无异波上浮鸥。(4分)

5.肥河不宜疏浚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BDG解析:“所以……者”,固定句式,表原因,应单独成句,故应在B处断开。“淮水”为主语,“发源”为谓语,“桐柏”为后置状语,故应在D处断开。“挟”为谓语,“七十二道山溪之水”为宾语,动宾结构,故应在G处断开。

2.D解析:A项正确。B项,“舅夺母志”的“夺”意思是“改变”。C项,文中加点的“距”意思是“距离”。D项,文中加点的“岁”用作状语,每年。

3.B解析:“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错误,“史不绝书”的意思是“史书中的记载接连不断”。

4.(1)因此洪泽湖水位高涨,泗州没入水中,临淮也沉没,下游越堵那么上游越容易决堤,(这是)一定会发生的趋势。(“沈”“壅”“溃”各1分,大意1分)

(2)周围几十里的地方,水深超过一丈,居民和村落与水上漂浮的鸥鸟没有不同。(“周回”“逾”“无异”各1分,大意1分)

5.①淮河水量因黄河南徙及水利工程(如高家堰阻挡)大幅增加,倒灌现象严重。②若疏浚肥河,虽能排泄内水,但会加剧淮水倒灌,导致更大范围的水患。(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贡震所著的《灵璧县志》记载:“位于灵璧县南境的淮河,西边从与怀远县交界的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6****29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