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null-04-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峨眉山月歌.docVIP

2-null-04-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峨眉山月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峨眉山月歌

一、作者简介

《峨眉山月歌》的作者是李白,他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李白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是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一生渴望入仕施展抱负,却仕途坎坷,其经历丰富,曾游历四方。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常常运用想象、夸张、比喻等手法抒情,极富想象力与艺术感染力。他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将进酒》《静夜思》《蜀道难》等。

二、原文呈现与注释

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qiāng)江: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发:夜间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三、诗歌翻译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四、诗歌赏析

(一)精妙的意象组合

诗中选取了“峨眉山”“半轮秋”“平羌江”“影”“清溪”“三峡”“渝州”等多个意象。“峨眉山”点明了地点,同时峨眉山的巍峨秀丽也为诗歌增添了空灵的氛围。“半轮秋”不仅写出了时间是秋季,半轮的月亮更给人一种残缺、不圆满之感,为后面的思乡之情埋下伏笔。“平羌江”是诗人行程中的重要水道,月影随江水流动,画面灵动,暗示了诗人的行舟之速。诗人将这些意象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展现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

(二)清晰的行程线索

从“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可以清晰地看出诗人的行程。诗人夜晚从清溪出发,目的地是三峡,最后顺流而下到渝州。这种行程的交代使诗歌具有了一种叙事性,同时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在旅途中的动态变化。随着行程的推进,诗人的情感也在不断地深化。

(三)含蓄的情感表达

整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抒发强烈的情感,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诗人对故乡、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思君不见下渝州”,“君”无论是指峨眉山月还是友人,都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对所思念之人的牵挂。诗人借景抒情,借月怀人,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

(四)独特的语言风格

李白诗歌的语言向来以自然流畅、简洁明快著称。《峨眉山月歌》也不例外,短短四句二十八字,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生动地描绘出景色,表达出情感。如“影入平羌江水流”,一个“入”字和一个“流”字,将月影和江水的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五、创作背景与意义

一般认为,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当时李白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离开故乡踏上了远游的征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写下了这首《峨眉山月歌》。这首诗对于研究李白早期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具有重要意义,它展现了李白诗歌清新自然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离别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它是李白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诗人在创作中借鉴了其借景抒情、意象组合等手法。

文档评论(0)

慧儿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