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前言演讲人
目录01.前言07.健康教育03.护理评估05.护理目标与措施02.病例介绍04.护理诊断06.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08.总结
医学表演型人格障碍流行病学案例教学课件
01前言
前言作为在精神科临床工作十余年的护理工作者,我常被同行问起:“哪种人格障碍患者最让你‘又心疼又头疼’?”我的答案始终是表演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PersonalityDisorder,HPD)。这类患者因情感表达夸张、过度寻求关注、自我中心等行为特征,常被误解为“矫情”“戏精”,却鲜少有人看到其内心深处的脆弱与痛苦。
从流行病学数据来看,表演型人格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3%,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3倍(依据DSM-5统计)。国内一项针对三级精神专科医院的横断面研究显示,门诊就诊的人格障碍患者中,HPD占比达18.7%,且常与焦虑症、抑郁症共病,易因冲动行为导致躯体损伤(如自伤、药物滥用)或人际关系破裂。
前言对护理工作而言,HPD患者的护理难点在于:其外显的“戏剧化”行为易引发医护人员的反移情(如烦躁、抵触),而忽视其核心的情感需求;同时,患者常因“症状不典型”被漏诊,导致护理措施缺乏针对性。因此,通过真实案例展开教学,既是帮助护理人员掌握HPD识别与干预技巧的关键,也是传递“理解先行,干预在后”护理理念的重要途径。
02病例介绍
病例介绍2022年9月,我在科室收治了一位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HPD患者——28岁的林女士。
主诉:“情绪失控、人际关系差3年,加重1月。”
现病史:3年前,林女士因相恋5年的男友提出分手,出现情绪崩溃,在街头哭闹至声音嘶哑,被路人送医。此后,她频繁因“胸痛”“头晕”急诊就诊,但各项检查(心电图、头颅CT、血生化)均无异常。近1月,因工作中同事未配合其策划的“庆生活动”(要求全部门穿粉色服装、送手写信),她在会议室大哭并撞墙,被家人强制送来我院。
既往史:无重大躯体疾病史,18岁因“痛经”服用过短期抗焦虑药物(具体不详)。
家族史:母亲是小学教师,性格外向,常在家中“扮演”不同角色给林女士“表演”;父亲长期出差,童年期陪伴极少。
病例介绍精神检查:意识清晰,接触主动,未引出幻觉、妄想。交谈时表情丰富,手舞足蹈,说到伤心处突然抓住我的手:“护士姐姐,你是第一个愿意听我说话的人对不对?”但话题转换极快,从“男友负心”跳到“同事排挤”仅需2分钟,且对细节描述夸张(如“他们看我的眼神像看怪物,我宁愿去死”)。
初步诊断:表演型人格障碍(符合DSM-5诊断标准:过度情感化、寻求关注、自我中心、暗示性高、外表或行为夸张)。
03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面对林女士,我们的护理评估团队(责任护士、心理治疗师、主管医生)用了3天时间,从生理、心理、社会多维度展开评估,目的是“透过表演看需求”。
生理评估生命体征:T36.5℃,P82次/分,R18次/分,BP110/70mmHg(平静状态);但情绪激动时P可达110次/分,自述“心脏要跳出来”。
躯体症状:无器质性病变,但长期因“头晕”“胃痛”服用胃药(家人自行购买),存在药物滥用风险。
心理评估人格特质:使用PDQ-4+(人格障碍问卷)评估,HPD因子分28分(临界值22分),提示典型HPD倾向;IPDE(国际人格障碍检查)访谈中,患者承认“如果别人不关注我,我会觉得自己不存在”“我需要立刻得到回应,不然就慌”。
情绪状态:SAS(焦虑自评量表)得分52分(轻度焦虑),SDS(抑郁自评量表)48分(无抑郁),但情绪稳定性差,24小时内情绪波动可达5-6次(如上午因护士多陪聊5分钟而“开心到跳舞”,下午因护士交接班未及时回应而“躲在被窝里哭”)。
社会评估010203家庭支持:母亲认为“她就是太敏感,哄一哄就好”,常通过买礼物、夸“宝贝最棒”缓解其情绪;父亲因愧疚,长期用转账代替陪伴,导致患者形成“物质=爱”的错误认知。社会功能:离职前是广告公司策划,因“要求同事必须配合自己的创意”多次被投诉,人际关系紧张;分手后未再建立稳定亲密关系,常通过“作闹”测试新交往对象的耐心。关键发现:林女士的“表演行为”本质是“情感饥饿”的代偿——童年期父亲缺位、母亲用“表演式陪伴”替代深度情感联结,导致其未形成安全型依恋,只能通过夸张行为获取关注。
04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01基于评估结果,我们列出以下护理诊断(按优先级排序):02有自伤的危险(与情绪调节能力差、通过自伤获取关注有关):依据是患者曾撞墙、自述“有时候割手腕看到血,别人才会紧张我”。03社交障碍(与过度依赖夸张行为建立关系、缺乏有效沟通技巧有关):表现为同事回避、男友分手、新关系难以维持。04自我认同紊乱(与核心需求未被满足、通过“表演”定义自我价值有关):患者常说“我漂亮/有趣的时候,他们才喜欢我”。05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