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工程与社会专题太阳能发电系统.ppt
工程與社會專題太陽能發電系統 班級:資工三甲 學號:497G0060 指導老師:林聰益 老師 太陽光電的技術歷史要釐清太陽光電應用及發展的來龍去脈,我們首先必須回到太陽光電的技術發展歷程。基本上,各國對太陽能發電的真正重視緣起於1970 年代的能源危機。在此之前,最早的太陽電池是在1954 年由美國貝爾實驗室所製造,但效率太低且造價過高使得當時太陽電池的應用範圍極受限制,僅用於少數偏遠地區通訊系統以及太空衛星計劃當中。1970 年代的石油禁運問題導致世界各國逐步意識到石化能源有隨時匱乏的危險,因而重新評估各種替代性能源開發的必要性。對於太陽能的研究討論也隨之蓬勃盛起。然而,隨著石油危機落幕,許多國家對於再生能源的研究發展投注也逐漸擱置。直到1990 年期間,才又在全球暖化議題的推波助瀾下重新引起各國政府重視並且積極推動各種再生能源(包括風能、太陽光電等等)的民生推廣方案。 適當科技的定義最早源自英國經濟學家E. F. Schumacher(1973)提出的「中級科技」概念:簡單、小量、低成本、非暴力。在1970 年代能源危機與環保反核運動的影響下,許多歐美學者將太陽能視為一種合宜的替代性能源選擇。例如:Denis Hayes(1977)呼應「適當科技」的主張提出:「分散式的太陽能比集中式的能源技術更能與社會公平、自由與多元文化的價值觀相契合」3。Robert Argue(1978)也提出,太陽能在技術面向與政治面向都能產生分權效果。Lovins(1977)則將太陽能定位為一種Soft Technology,因其具有不虞匱乏、因地制宜、平易近人、大小適中且貼近使用者,可免除昂貴的輸配電路及不必要的能源損耗等特性,因此相對於相對於核能這種Hard Technology 是較佳的選擇。基本上,這些太陽能的支持者均主張,相較於使用燃媒、石油與核能為基礎的電力建設,太陽能技術更能與一種民主、平等的社會相容。以此觀之,太陽能的優勢不僅在於環保與民主的價值,更涉及到其背後所搭配的社會與政治制度抉擇。 台灣究竟適不適合發展或應用太陽光電科技?世界各國國家發展再生能源的主要理由是尋求3E 的平衡三贏:經濟(Economics)、能源(Energy)、環境(Environment)。然而,昂貴且效率不彰的經濟效益問題卻依然是目前阻礙太陽能發電進展的主要絆腳石。如同英國經濟學家修馬克(E. F. Schumacher)對於過度冷硬經濟學者的提醒—「生活中真正嚴肅的事物是不能以數字計算的」。因此,在「經濟/不經濟」或者「環保/不環保」的判準之外,本文試圖從「適當科技」的理念出發,藉由科技的在地特性、規模尺度的選擇以及電力民主化等多元角度開啟理解太陽光電的不同取徑,並期能跳脫價格決定論下的各種囿限及框構。 太陽能環不環保?台灣究竟適不適合發展太陽能?儘管從各種風土條件來看,台灣具有緯度低、日照充足的優勢,再加上台灣具備太陽電池生產及模組製造的技術能力,似乎國內發展太陽光電潛力無窮、前景可期。然而,各界對於台灣的太陽光電應用、產業發展依然存有諸多爭議。關於各種再生能源政策或針對太陽光電科技的批判亦從未停息,例如:產業耗能、發電成本過高2、品質差、不環保、不具經濟效益等等。 1970 年代可謂「太陽光電」技術與「適當科技」理念交互援引的歷史耦合時期。可惜的是,太陽光電作為適當科技的理念實踐最終未能告捷。以美國為例,自1970 年起在卡特政府的支持下,各種推動太陽能與適當科技的機構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然而時至1982 年(雷根政府時期)白宮屋頂太陽能板的移除,不僅宣示了美國政府擁抱核能(擁抱大型科技)、並企圖透過高科技發展以重振美國雄風的態度轉向,適當科技理念亦在美國領土上逐漸喪失其意識形態及政治脈絡的正當性(Winner, 1986、 Pursell, 1993)。這場「小而美」的適當科技運動最終無力對抗主流科技企業、製造商—這些人的興趣都是在於建造大型科技系統。有關適當科技運動衰落的原因眾說紛紜。例如:適當科技運動本身的內部異音、適當科技運動難以實踐、適當科技參與群體之間的缺乏聯結。此外,適當科技觀點自身存在重大盲點。例如:許多小尺寸、低科技也許單價便宜,但應當放在大範圍的整體應用脈絡才能評估其成本高低。舉例來說,每人一百元的水3Hayes,源供應技術花在五百萬人身上就得花上5 億元。5儘管適當科技挑戰了現代科技的各種預設(像是「效能」、「經濟理性」、「生產力」、「成本」、「效益」),並且試圖納入新的判斷規則—「人的尺度」、「環境」、「地方」與「永續性」。但實際運作上,適當科技運動既不容易設計也不容易操作。挑戰設計與工程是項嚴峻的工程,而此卻經常在許多適當科技運動的理想願景下被低估,因而最終導致失敗。 以近來最受矚目的太陽光電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