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渝东南少数民族服饰及其文化蕴含——以土家族、苗族、蒙古族为例【作者】李 丹 【关键词】渝东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指导老师】余 继 平 【专业】美术学 【正文】引言少数民族人民特殊的生活使得其服饰的形式中积淀着历史、社会、习俗、文化、宗教的诸多丰富的内涵。因此,作为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的各民族服饰,可以说就是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意识的丰富,是一个民族某种自然灵物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遗留”,蕴藏着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民族在过去时代的史影,是民族性格、心理的折射。重庆是我国唯一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石柱、秀山、酉阳、彭水自治县和黔江区是我市少数民族聚居区,统称为渝东南民族地区。在这里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还生活着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区内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习俗。本文以土家族、苗族、蒙古族为例分析其服饰文化。如土家吊脚楼和苗族刺绣、蜡染独具特色。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妇女的传统工艺。他们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资治通鉴》开皇九年注:“蜓亦蛮也,居巴中者为巴蜓。”土家族先民即信州蛮,他们应是被称作“蜓人”的廪君蛮巴人后裔)他们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信仰原始宗教,崇拜祖先。重庆苗族先民主要由蚩尤、驩兜、盘瓠和共人等古老部落组成。在民族融合的漫长过程中,历代又不断有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后裔苗民迁入,“彭水古代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明中,多次‘赶苗(蛮)拓业’少数民族人口减少。清初大量招民垦殖。”?才有远走他乡的苗民返回故土和邻近的苗民共同组成了渝东南的苗族。“元末,蒙古王朝战败,残余势力分开逃窜,相约以八句诗为和族暗语,其中谭姓一支于清时迁至彭水县鹿鸣乡的向家村,改姓张。另一支辗转迁至今彭水谭家堡(今属太原乡)。”?彭水约有1500名蒙古族人,是重庆市蒙古族的最大的聚居地,他们在远离北方大草原与民族母体的数百年时间里,因为自然环境等生产资料的不同以及当地原住民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这一地区以山区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生活。一、本区域服饰概说纵观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文化现象,就越是历史久远的民族,或地理环境处于比较偏僻、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民族,因其与外界就少接触导致他们的文化、风俗、传承等没有受到外界的侵袭而保存较为完好。就服饰为例,它们的式样、图案、纹样十分的奇异、古朴,好些饰物也殊为独特………(一)苗族早在清朝时期政府就有规定:“无论生苗熟苗,胥令剃发缴械,且变其服饰,杂服蓝白,不得仍用纯黑”(《平黔纪略》卷十九)直至民国,他们的服饰基本颜色仍为蓝白二色。“月白衫子青绸裤,真丝头帕花围腰。青线锁,南线挑,灯笼裤脚随风飘。”(龙射乡《打闹?冷号》)这首歌谣正是那时服饰的真实写照。只有在结婚或出葬时用红毡盖棺才会用到红色等其他颜色。这里无论男女老少,头上包长至一丈——三丈的蓝布或青布帕,包在头上大如斗笠。彭水地区的苗民平日更喜欢包白帕,但酉阳的则是在丧葬时才着白。小孩子则根据季节的变化,戴凉帽,猫头(虎头)帽等。男子着对襟短衣,上有五对或七对布扣,两边有略呈长方形的敞口包。冬天内穿棉袄。外罩长衫。无论长衫短衣两袖细长,从背脊开缝,肩背处不接缝,只在肘后部接袖子。女子则穿左右开襟,大袖,布扣的上衣。襟、摆、袖口镶彩色花边或刺绣,围绣花围腰,用银圈穿彩带栓挂。身上根据贫富都要佩戴一两件银饰。男女裤子都大脚大腰,小孩中间开档,用白蓝布充当裤腰,穿时用腰带固定。女裤则在裤脚镶花边,也有女子穿多彩花和花边装饰的百褶裙,色彩妍丽。劳动时多穿草鞋,平时则是布鞋,女子穿绣花便鞋等。建国后男人着学生装、中山服,妇女多穿满襟、列宁服,包头帕。下穿直管裤,喇叭裤。胶鞋,皮鞋逐渐普及。到20世纪改革开放后,跟随全国的着装潮流,只在边远山区少数老年人身上还留有民族服饰的痕迹。但进入新世纪后,少数民族的地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服饰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经过长久的融合吸收和加入现代审美元素,他们的服饰日渐鲜艳而富有民族色彩。(二)土家族“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大明一统志》、同治年间《龙山县志》亦多有记载。土家人崇尚繁丽多姿的服饰习俗。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沿袭旧习:“男女垂发,短衣跣足”“男女服饰均皆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刺花边。”(清乾隆《永顺府志》)。“改土归流”,成为了土家服饰的重要转折点。永顺知府袁承宠在雍正八年颁布:“服饰宜分男女也”且要求照汉人服饰。从此,土家族服饰男女一式的外观形式得以彻底改变,男性由穿刺花衣裙而改穿满装;妇女则上穿满装,下着汉裙,即八副罗裙。此时洋布的大量涌入代替了斑布、织锦,俗谚所云:“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喜好“五色斑衣”的习俗逐渐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