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承志散文的民族情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试论张承志散文的民族情结 【作者】王 洪 霞 【关键词】 【指导老师】肖 进 贵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言 张承志是中国当代文坛享有盛誉的回族作家,他主要是以自己的小说创作,在文学界和广大读者心目中奠定了自己独具风貌的作家形象。20世纪80年代初,张承志便以小说《北方的河》在中国文坛上崭露头角,成为新时期颇有实绩的小说家。而进入“后《心灵史》”阶段的张承志,事实上已进入了一个散文创作的高峰期。他的散文创作最早始于80年代初期,至今已先后创作了近百篇散文作品。最早见之于报刊的是写于1982年的《心火》,?但他作为一名散文家引起广泛的注意,是在1987年以后。1987年2月15日,张承志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散文《背景》,这篇散文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中,“作者描写了西海固撒拉东乡的回民,汇集兰州城悼念二百年前被清政府杀害的哲合忍耶圣徒的感人场面,并透过‘一座伟大的背景’,表现了信奉哲合忍耶的西部回民信仰的坚定和对苦难的巨大的忍耐、承受能力。”[1]文中所表现出的历史沧桑感和作者对回民心灵的深刻体验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张承志由此开始获得散文界的关注。 1992年张承志在中国正式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散文集《绿风土》,而1994初他的第二本随笔散文集《荒芜英雄路》(知识出版社,《当代中国作家随笔》丛书之一)的出版,再度证明了张承志在新时期散文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在此之后,又相继出版了《清洁的精神》、《大地散步》、《牧人笔记》等散文集(值得一提的是,作家在日本留学期间,曾经以日文出版过三部散文集,它们分别是《红卫兵的时代》、《从回教看中国》和《内蒙古大草原游牧志》,其中最后一部作品被作家于1995年收集在《牧人笔记》一书中以中文面世[2])。 总的来说,无论是小说创作还是散文创作,张承志在题材的选择取舍上,都有着极其相似的一面,即写作素材大都来源于被作家深爱的内蒙古草原、新疆的天山南北和伊斯兰的黄土高原这“三块大陆”。他的散文作品大多篇幅不长,但凝炼的笔墨中流淌着旷达之风,跳跃的视点又展示着深沉的思想意蕴,它们不仅展示了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也昭示着作家创作精神的底色和心灵世界的脉动。仔细阅读品味他的作品后不难发现:独特的民族情结可谓是隐现在其散文作品字里行间的一大精神脉络。本文依据对张承志散文的解读,尝试着追溯蕴含其文间的民族情结并归纳影响其民族情结的因素,以期从散文领域来认识、了解张承志。 一、 张承志散文的民族情结及其表现 民族情结,是民族作家有意或无意地在作品中集中地表现出来的民族自我意识。按照我国民族学家的说法,民族自我意识,即是“对他而自觉为我”(梁启超语)的一种意识,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费孝通语)。它具体表现为:一、是人们对自己属于某一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二、在不同民族交往关系中,人们对本民族的存在、发展、权利、荣辱、得失、安危、利害等等的认识、关切和维护民族自我意识,是生活在民族存在社会里的人们的一种本能的、由血统决定并难以逾越的一种天然的、社会的意识和感情。 (一)概述 从1968年张承志到内蒙古插队开始草原生活至今,留意一下作家的人生轨迹和创作足迹,在近30年的时间内,他总是不断来往穿梭于内蒙古草原、新疆的天山南北和伊斯兰的黄土高原这“三块大陆”,作家不断地向自己也是向读者提示着一种独特的地理视界,这一视界的地理曲线在中国本土上弯曲延伸,大致包括了辽阔的西北。“我描述的地域在南北两翼有它的自然分界,以青藏高原的甘南为线划出了它的模糊南缘,北面是大沙漠,东界大约是平凉坐落的纬线,西界在河西走廊中若隐若现——或在汉、藏、蒙、突厥诸族住民区中消失,或沿一条看不见的通路,在中亚新疆的绿洲中再度繁荣。”[3]而我们注意到这“三块大陆”也正是中国不少少数民族的生活聚集区。张承志鲜明地把自己的创作和地域文化的共有关系在地理意义上强调得如此突出,甚至也成了他不同于别的作家的一大特色,他其实是在强调着自身的精神归属和民族情结。? 作为一位回族人的后裔,张承志有着自己独特鲜明的民族情怀,他不停地寻找着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血脉之根,他的作品深入人物的内心深处,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了回族人民团结、自尊、艰忍、沉默、坚守信念、义无反顾和勇于牺牲的鲜明的民族意识和宗教情感——即那永不熄灭的民族情结。他在1982年发表的散文《心火》中,将它称之为“心火”,并说到:“我已经模糊地有了一个念头,我要寻找这表述和诉说的形式,我要为他们作一些真正的价值的事……”为了践约这一诺言,几年来,他不知疲倦地、长时间地“在以西海固荒山为中心的北方放浪”,“一遍遍地让西北粗砺的旱风抚摩我的肌肤”,“遍访了二十多个教派,请教了许许多多潜伏在民间的伟大”,“喜悦地感觉着自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