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大木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作者】何龙彪 【关键词】蕨类植物??区系分析??大木山自然保护区 【指导老师】尚进 【专业】生物科学 【正文】1引言蕨类植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陆生植物类群,具有4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古生代曾繁盛一时,自白垩纪中期被子植物兴起成了地球植被的优势群之后,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退居次要地位。尽管这个家庭的鼎盛时期早已过去,但在今天的世界上,除了干旱的大沙漠、严寒的南极洲及大洋远离大陆的个别岛屿外,到处都有蕨类家族成员的踪迹。尤其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叶色翠绿、婆娑动人的各种蕨类植物十分茂盛。由于它们中的许多种类叶片细裂如羊齿,所以又被广泛称为“羊齿植物”。现在地球上生存的蕨类约有12000?种,分布世界各地,但其中的绝大多数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蕨类植物资源丰富,约有2600种,多分布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以南。一般为陆生,有根、茎、叶的分化,并有维管束系统,既是高等的孢子植物,又是原始的维管植物。配子体和孢子体皆能独立生活,而且以孢子体占优势,我们见到的蕨类植物,都是孢子体,并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代蕨类,与人类生活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一些蕨类,是工业生产上的重要原料,例如石松可用在冶金工业上作脱模剂;有些蕨类植物,例如满江红,是农业生产上的优质饲料和肥料;在林业生产上,许多蕨类植物可用作指示植物,因为蕨类植物的生活对于外界环境条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指示土壤的理化性质与气候。大木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2001年,由涪陵区人民政府批准为区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根据调查,保护区内生物资源有8个植被型,23个群系,有维管束植物177科、714属、1556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有27种。保护区内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3种,分别隶属于4纲、26目、66科、185属,其中国家级和地方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计44种。目前有关大木山自然保护区的研究报道甚少,蕨类植物资源研究尚属空白,对此区蕨类植物资源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大木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组成、数量、区系成分、蕨类植物资源特点,有助于保护区制定管理办法、落实保护措施,提高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水平,为大木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2大木山自然概况大木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于武陵山北端之余脉,位于重庆市涪陵区东南边缘,东南端连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武隆县仙女山林场;东北靠丰都县三抚林场;西南紧邻乌江,西北至涪陵区大木、山窝、和武陵三乡。地理坐标在东经107°25′41″~107°43′43″?北纬29°25′31″~29°39′58″之间。大木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630.2?公顷(21.9453万亩)。大木山自然保护区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四川台坳、川东褶东万县弧行褶东的大木耳山背斜北段。区域构造简单,断层属稳定性断层,对山体稳定无影响;地层岩体稳定,山体边坡稳定,无大的滑坡崩塌;植被良好,更无泥石流等不良现象存在。大木山自然保护区出露地层有二迭系、三迭系中下统的碳酸盐岩,局部自留系砂页岩。地表岩层局部裂隙节理发育,在漫长的地表水沿裂隙节理溶蚀、侵蚀、风化作用下形成奇特怪异的石林,可供观赏。保护区地势由东南西北倾斜,以中山丘陵为主,部分为中低山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最高点1933.3米,最低点621米,河流与山脉走向受构造线控制,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多呈南北或东北——西南展布,主要山脉有武陵山、雨台山、牛角尖山、夹层山等,相对高查悬殊,切割较强烈,山脉多。地貌属川东中山台地喀斯特地貌,有多个溶洞、溶蚀洼地。大木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和武陵山脉西北边缘的过度地带,属中亚热带,但海拔较高,相对高差较大,具有明显的主体气候特征,属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主要气候特点:春秋相连、降水丰富,气候潮湿、日照较少、霜雪较多、冷冻时间长。年极端最高温度30oC,最低温度-10oC,最热月份(8月)平均气温19.7oC,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0.6oC。保护区年平均降水量1420毫升,以6月最多,平均为225毫米;1月最少平均不足30毫米;年均降水日数为198天,年均降雪日数为33天,最大积雪深度25厘米;年均相对温度为87oC左右;年均日照时数1050小时,年均太阳辐射总量为77.5千卡/平方厘米。低温冷害、霜冻、雷击、大风、绵雨、暴雨等是大木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气候灾害。大木山自然保护区属中、低山地形地貌。灰岩、燧石灰岩风化为成土母质,在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自然植被,冷凉湿润气候等特定环境条件下,经过漫长时间,在保护区内形成了几种特定的土壤类型及其组合。主要有黄棕壤、黄壤和石灰土3个类型,石灰土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