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积聚_《中医内科学》教案.doc
南方医科大学
教 案
2006 — 2007 学年 秋 季学期
所在单位 中医药学院
系、教研室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授课对象 中西医本科2004级
授课教师 莫孙炼
职 称 讲师
教材名称 中医内科学
南方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授课题目 积聚 授课形式 理论讲授 授课时间 2006-10-23 授课学时 2学时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要求学生熟悉积聚的概念、历史沿革、范围、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以及辨证论治及分型论治,掌握积聚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各分型的表现、治则及代表方。 基本内容 一、概述:1、定义,2、历史沿革,3、范围。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鉴别诊断
四、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2、治疗原则。
五、分证论治:聚证:1、肝气郁滞,2、食滞痰阻;积证:1、气滞血阻,2、瘀血内结,3、正虚瘀结。
六、转归预后
七、预防及护理措施 重 点
难 点 重点:病因病机,分证论治。
难点:辨证论治。 主要教学
媒 体 幻灯 主 要 外
语 词 汇 Neoplasm of abdomen
Imcomple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有关本内容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中国期刊网 系、教研室
审查意见 课后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积 聚
【概说】
(一)定义
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二)症状特点
1、共同特征:腹内结块,或胀或痛
2、积证特征:结块固定,痛有定处;病程较长,病情较重;伴食少,倦怠乏力,形体日渐消瘦。
3、聚证特征:腹中气聚,聚散无常,攻窜作痛,痛无定处;病程较短,病情相对较轻。
(三)源流
1、《内经》
(1)“积聚”病名,首次见于《灵枢·五变》 “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2)病因为寒邪外中与内伤忧怒,病机关键在于气机逆乱,凝血蕴裹,津液涩渗,著而不去。并强调体质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灵枢·百病始生》:“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灵枢·五变》:“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人群易罹患此疾。
2、《难经》与《金匮要略》提出积与聚的区别
《难经·五十五难》“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并提出五脏皆可成积。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
3、《诸病源候论》专论积聚病,并提出虚劳积聚
“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走,乃成积聚”。
“虚劳之人,阴阳伤损,血气凝涩,不能宣通经络,故积聚于内也”。
4、《丹溪心法》责之于痰浊、食积、血瘀三种
如“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
5、治疗上
《景岳全书·积聚论治》提出“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法,各类方剂56首。
《证治准绳》提出“治疗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
李中梓《医宗必读》将攻补两大法则有机应用于该病初、中、末期。
清代如《类证治裁》、《医碥》、《医宗金鉴》均对积聚治疗有不断创新。
(四)范围
西医中的肝脾肿大、腹腔肿瘤、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等疾病出现类似积聚证候为主时可按本篇论治。
【病因病机】
1.情志抑郁,气滞血瘀
《济生方》:“忧思喜怒之人,人之所不能无者,过则伤乎五脏,……,留结而为五积”。
肝脾气机不舒—气滞血瘀
气病---聚证; 血病—积证
2、酒食内伤,酿生痰浊
饮酒过度---湿热内蕴
膏粮厚味---湿热内蕴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
湿热内蕴---痰浊内生---气血瘀滞---气血痰相互博结—积证
或食气交阻—气机不畅—聚证
3、邪毒侵袭,留着不去
寒、湿、热:长时间作用于人体
邪毒:侵袭人体留着不去
脏腑失和、气血运行不畅、痰浊内生、气滞血瘀痰凝 ----形成积聚
《诸病源候论 》:“诸脏受邪,初未能成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4、它病转归,日久成积
黄疸—湿邪留恋—阻滞气血
久疟—湿痰凝聚—脉络痹阻
血吸虫—虫阻脉道—肝脾气血不畅—脉络瘀阻—日久不愈—积证
概括:
病因:内因:正气亏虚 、脏腑失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