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年来的抗战时期思想文化研究.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50 年来的抗战时期思想文化研究 马 勇 从中国历史思想文化演变的观点看, 抗战八年在中国近现代 历史上实在具有至关重要的转折意义。它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 的第一次胜利, 它使中华民族百年来受欺负、遭凌辱的历史成为过 去, 是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真正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 研究抗战 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发展变化, 便不仅与抗 日战争的实际进程 有着重要的关联, 而且由此可以充分理解急剧变化的近代中国是 怎样完成由旧向新的转化, 以及 20 世纪下半叶中国现代化运动之 所从来。 然而遗憾的是, 抗战时期的思想文化的个案研究虽然 50 年来 一直在进行, 但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观察抗战时期思想文 ① 化发展的总体性研究直到刘大年主编《中国复兴枢纽》 时却一直 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即便个案的研究, 在 1981 年之前的几十 年里, 也基本上局限于一些报人、教育界、文化界等领域当事人的 回忆, 很少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成果发表。因此, 本述评虽名为 50 年 来的抗战时期思想文化研究, 实际上主要评述的是近 20 年来的研 ① 刘大年、白介夫主编: 《中国复兴枢纽——抗 日战争的八年》, 北京出版社 1997 年。 《抗 日战争研究》1999 年第 3 期 ① 究成果。 知识分子群体与教育研究 中国知识分子素来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忧患意识和族类意 识, 尤其是当民族危亡的转折关头, 这种意识就更为强烈, 更为高 涨。它的结果并不仅仅在于知识分子以个体的生命殉国殉道, 而是 通过一系列独特的行为方式彰扬民族精神, 唤醒民族意识, 激励民 族情绪, 达到保国保种的目的。这样的例子在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 的几千年的历史上举不胜举, 它既是中华民族虽多次沦入敌手而 不被灭亡反而最终同化征服者的深层原因, 也是中华文明数千年 连绵不断且不时绽出新花, 达到新的高度的人文因素。 在抗战时期, 由于中日民族矛盾达到空前严重的程度, 中国知 识分子的爱国热情也空前高涨。这时的知识分子不论是青年、中 年, 或是老年, 都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全民族的抵抗运动之中, 而不 ① 据不完全统计, 1949- 1981 年出版的关于抗战研究的出版物中, 研究思想文化的 仅有北京大学政治系资料室 1962 年编印的《抗 日战争时期整风运动参考资料》及 ( 张鼐口述、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8 年出版的《抗战前线的文化兵工厂 回忆新四军的 ) 印刷所 》以及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 1957 年翻印原由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 ( ) 编辑的《抗战中的中国文化教育 抗战的中国丛刊之五 》等数种。参见荣天琳主 ( ) 编: 《中国现代史论文著作 目录索引 1949- 1981 》第 780- 783 页, 北京大学出版 ( ) 社 1986 年版。仍据荣天琳主编的《中国现代史论文著作 目录索引 1949- 1981 》第 392- 402 页《抗 日战争时期文化、史料》类的统计, 其新闻出版子类共有文章 38 篇, 除了饶钰馗 1980 年发表在《宁夏图书馆通讯》第 1 期上的《抗 日战争时期延安 ( ) 出版之丛书 目录 初稿 外, 只有杨瑾铮 1957 年 8 月 25 日在《新闻与出版》发表的 《“救亡 日报”》、廖隆富 1979 年发表在《新闻战线》第 4 期上的《新华 日报出版大量 革命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