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制约下的中国西部镜像20世纪初域外探险者笔下的西部探险记游.pdfVIP

文化差异制约下的中国西部镜像20世纪初域外探险者笔下的西部探险记游.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 都 学 刊 2004年 3 月 Mar. 2004 第 20 卷第 2 期 Tangdu Journal Vol. 20 No. 2 文化差异制约下的中国“西部镜像” ? ? ? 20 世纪初域外探险者笔下的西部探险记游 马永强 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 :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的外国探险者对中国西部的“地理大发现” ,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背 景下发生的。因而 ,要对他们的探险记游所折射出的“西部镜像”给予科学审视和历史分析 ,既要珍视其独特的文 化视角和文学价值 ,又不能回避其中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偏见、 局限与蔑视。因为 ,域外探险记游文学不仅仅是 异域风情的展现与描绘 ,还包含着创作者的文化认知与主体心灵的展露 ,自然物象与主体形象的结合与呈现 ,才是 这类作品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 : 20 世纪初 ;域外探险记游 ;文化差异 ;制约 ;中国西部镜像 中图分类号 : I207.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02 - 0051 - 06 从 1876 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进入罗 避和美化探险者的文化破坏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布荒原到 1927 年德国的艾米尔? 特林克勒独行塔里 因为 ,近年来频频有人为这些掘掠文物者唱赞美 木 ,域外探险家对中国西部的“地理大发现”持续了 诗 。同时 ,在承认这些探险记游作品的文学价值的 半个世纪。虽然这是自马可波罗以来外国人在中国 同时 ,也不能回避某些作者在其中流露出的“对中国 [1 ] P435 探险最为成绩卓著的时代 ,但它却是在一个不平等 民族的误解和污蔑” , 以及由于文化差异所 的历史契机中进行的。因为 ,鸦片战争以降的对外 形成的偏见与局限。除此之外 ,还有一批纯粹的探 开放是在列强的武力侵略中进行的 ,主权沦丧、 国势 险者和宗教徒也在这一时期进入中国西部 ,他们或 积弱、 战乱频仍、 学术凋敝的社会现实 ,无法阻挡外 探险、 或传播和学习宗教、 或游历考察 ,用生命和梦 国人在中国土地上的横冲直闯 ,这一无奈的选择中 想写就了一批弥足珍贵的记游文学作品。其中渗透 充满了被迫和屈辱。所以 ,当一些东西方寻梦者的 着的人道情怀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 ,理当引起 探险、 考古变成劫掠文物的时候“ , 中国学术史之伤 足够的重视 ,并应与前者分别对待。 心事”陈寅恪语 和一个民族永远的伤心史也就从 1900年是外国探险者西部探险的一个重要界 此拉开了序幕 ,以致使我们长久以来无法理智地正 碑和分水岭。在此之前以普尔热瓦尔斯基为代表的 视这些充满伤痛的探险记游作品以及它们的主人。 俄国探险家为主 ;之后以斯文?赫定发现楼兰为开 因此 ,在剖析这类探险者留下的记游文学之前 ,不能 端 ,加入了英、 法、 美、 德、 日等国的探险家。1900 年 不对发生在这一特定时代的“伤心事”进行一番反 之所以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是因为它掀开了一个 省 :尽管将 20 世纪初东西方探险者的西部探险一律 新的时代 :就在这一年 ,被埋藏了 1600 多年的楼兰 说成是外国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有欠公允和科学 ,但 古城被探险家斯文? 赫定发现 ;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 模糊学术考古与文物劫掠之间的基本界限 ,一味回 发现了丹丹乌里克遗址和尼雅遗址 ,而这只是他西 收稿日期 :2003 - 12 - 21 本文是国家“十五” 社科课题的部分成果 02BZW044作者简介 :马永强 1966 - ,男 ,甘肃灵台人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 ,文学博士。 ?51 ?域探险的序幕 ;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 ,在清理地 历可以与之相比。但是 ,赫定在为数不少的科考报 震后的流沙时突然发现了藏经洞的秘密 ,从而招来 告和探险记中 ,对这一历险的文学描述是极为节制 了世界各地的劫宝者就这样 ,带着拣拾历史碎 的。在《穿越亚洲》《 、亚洲腹地探险八年》《 、罗布泊 片和文明断简的寻梦 ,带着传教和寻道的理想 ,带着 探秘》《 、丝绸之路》《 、大马的逃亡》《 、游移的湖》《 、我 掘宝之梦 ,一批批东西方探险者、 旅行者踏上了漫长 的探险生涯》 等相继问世的著述中 ,大片文字被详尽 的中国古道和人迹罕至的旅途。他们用不同的方式 的考古分析、 遗址形态的介绍、 路线的选择等占用 , 经历了在中国西部的探险考察和游历 ,并在人类文 留给文学化的生命体验虽然不少 ,但却常常散落在 明史上镌刻下了各自的名字 ,尽管有的人至今没有 繁琐的科考与记述文字中。就是在文学色彩比较集 定论。他们是 :科兹洛夫 俄国 ;斯文? 赫定、 沃尔克 中的《生死大漠》和《失踪雪域 750 天》《

文档评论(0)

godadd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