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蕃关系视野下的杜甫诗歌
王树森 余恕诚
内容提要:玄肃代三朝风波迭起的唐蕃关系,以及杜甫后期沿唐蕃对峙前线
流徙跋涉的独特经历,为杜甫超过 150首的涉蕃诗提供 了素材基础与创作机缘。
这些涉蕃诗不仅见证了玄宗后期至代宗朝唐蕃角力的实际,同时也反映了杜甫
期盼国家安定、民族和解的良好愿望,而透过这些涉蕃诗,我们还能对杜诗之所
以取得极高艺术成就,究竞在何种程度上需要现实为其提供支撑这一 问题得出
更加深入 的认识 。
关 键 词:涉蕃诗 唐蕃关系 行踪 态度 风格
《杜甫诗集》中直接涉及唐王朝与吐蕃(今西藏)关系的诗歌,超过 150首,占其全集的
十分之一强。创作时间从安史乱前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为诗人对国家民族高度
关注并形诸诗篇的至为重要之点,其意义无论是在杜诗 自身还是整个唐诗中都非同一般。
但过去的中国诗歌研究,一向不大采用民族关系的视角。尽管杜诗研究论著数量巨大,其
涉蕃诗歌仍很少被置于民族关系视野下加以审视,其内容与意义,仍未得到应有阐发。有
鉴于此,本文拟在厘清杜甫涉蕃诗歌创作背景与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对其意义进行论述。
杜甫涉蕃诗的创作背景与基本内容
唐与吐蕃 自贞观八年(634)始通消息,此后持续了近两个半世纪的交流交往。既建立
过 商“量和协”(唐《蕃会盟碑》)的舅甥关系,也留下刀兵相见的血泪记忆。而无论战与和,
本身都是一种接触,都加强了彼此的了解、联系与认同。杜甫所经历的玄肃代三朝,唐蕃关
系风波迭起。玄宗朝双方在河陇及天山南北一线展开的激烈较量;安史乱后吐蕃利用唐边
防空虚尽取西北数十州的蚕食行为;代宗广德元年(763)的吐蕃陷京事件以及此后长期的
军事对峙,都为诗歌创作提供了重大而丰富的现实素材。另一方面,正如韩愈所谓 “(天)择
其善鸣者而假之呜”(送《孟东野序》),由于命运的安排,杜甫后半生,正沿当时最能体现唐
蕃关系大势的关陇秦蜀一线跋涉,因此获得了深刻的切身体验,正是在这些主客观条件的
共同作用下,才促成了杜甫大量涉蕃诗的产生。
从天宝中期开始,杜甫的涉蕃诗创作持续了二十年。期间,无论是唐王朝政局、唐蕃关
系走向,还是诗人 自己的处境、心态,都在不断变化,涉蕃诗创作也随之呈现出带有一定阶
段性差异的丰富内容。
旅食京华时期 由于开元年间唐对吐蕃东进的扼制富有成效 ,大约从张九龄罢相起,
一 种推行军事冒险的主张逐渐占据上风,应对吐蕃的策略亦由此前的积极防御转为主动
71
民族文学研究 ·2011年 5期
进攻。天宝元年(742)以后,唐大举用兵青海、剑南,收复大量失地,给吐蕃以巨大杀伤。但
无节制的连年征战,以及 由此而滋生出的诸多简单轻率的政治军事行为,显然为帝国的安
定埋伏下重大隐患。当时杜甫旅食京华,对于尚在可控之中的吐蕃问题虽体会未深,但从
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观察中,已敏锐感觉到危机的严重。天宝年间的涉蕃诗,主要内容有二:
批判唐玄宗的黩武开边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希望寻求一条立功边塞的人仕之路。
诗人批判开边的代表作品,首推 《兵车行》。此诗究竟何指?或以为征南诏,或以为攻石
堡,又有一种试图调和的 “泛咏开边”说①。但一则此诗确由一次具体行役而发,不应为 泛“
咏”,二则无论此次行役为何,全诗主体仍在写征讨吐蕃之害,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
西营田”与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等句都是明证。所以仇注引 《杜臆》云:“旧注
谓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当说是符合作品实际的。
盛唐时代的从军报国之风直到天宝中后期依然非常浓厚,岑参、高适都于此时进入西
北边幕,这对杜甫不能没有影响。他说高适 “闻君已朱绂,且用慰蹉跎。”(《寄高三十五书
记》)于致意之外,也含有羡慕。他 曾向哥舒翰投诗干谒。诗云 “每惜河湟弃,新兼节制通。
… … 胡人愁逐北,宛马又从东。”(《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赞扬哥舒翰收复河西九曲,保
证了东西驿道的畅通。并望其使用 自己:“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同样的意思在 赠《田
九判官梁丘》、送《蔡希鲁都尉赴陇右因寄高十五三十韵》中,亦有充分体现 ,如前诗 “陈留
阮踽谁争长”下四句,在美田氏荐贤之功同时,亦含希望汲引之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