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物间作模式对PCBs污染红壤修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pdf

不同植物间作模式对PCBs污染红壤修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9暨第四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不同植物间作模式对PCBs污染红壤修复过程中土壤酶活 性的影响 黎华寿‘,刘龙元,陈桂葵,贺鸿志,秦之璇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部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联系人,E.mail: lmu∞hou@scau.edu.cn) 1.前言 有三种机制:植物直接吸收PCBs并将其转化为其他代谢物质;释放植物酶或分泌物来降解PCBs; 植物与根际微生物联合作用。Chekol等(2004)报道,植物的存在显著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 果表明:不同水平多氯联苯污染农田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较高水平多氯联苯(64.O~484.5 ng g-ldw)污染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较为接近;相对于其他土壤理化因子(如有效磷、pH、有机质等),多 氯联苯显著影响农田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结构(pO.05),提示多氯联苯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 这可能导致土壤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变化,是潜在的生态风险因素。此外在土壤中,酶在不同程度下 参与土壤环境的全部生命活动,参与包括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在内的自然界物质循环,同微生物一起 推动物质转化,催化土壤中复杂的有机物质降解。有研究表明通过作物间作套种可以改善作物根际 微环境,从而有助于植物的根际修复,为此本文通过选择不同特性的作物,形成植物修复PCBs的 间作套种复合体系,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的改变,探讨植物间作促进PcBs污染的植物 根际修复的可能。 2.材料与方法 供试材料和盆栽试验设计方法如前文介绍。土壤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参照文献常用的方法。数据 分析用EXcel2003和SPSSl3.O进行统计分析,用DuIlcaIl极差法进行显著差异比较。 3.结果和分析 3.1不同种植方式对红壤土FDA酶活性的影响 FDA酶活性(ug/萨h) 20 15 10 5 :卤。卤。囱.寓.卤.豳. 鍪 0 cl【 N D Y 帅 盯 DY 图l不同种植方式下盆栽红壤的FDA酶活性 18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9暨第四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由图1.可以看出,各种植方式下,微生物活性均比对照的高且均显著于对照;其中,大豆一玉 米间作处理下的FDA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各个处理;大豆单作处理下的FDA酶活性显著高于玉米 单作下的FDA酶活性,而与南瓜单作、南瓜一大豆间作、南瓜一玉米间作三个处理下的FDA酶活 性差异不显著;玉米单作下的FDA酶活性显著低于大豆单作下的FDA酶活性,而与南瓜单作、南 瓜一玉米间作、南瓜一大豆问作三个处理下的FDA酶活性差异不显著。由此说明种植物后土壤中 的微生物活性增高,大豆玉米间作下的土壤微生物要其它处理下的活跃,而玉米单作下的土壤微生 物则不及种植其它作物以及不同种植方式的处理要活跃。 3.2不同种植方式对红壤土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南瓜单作、大豆一玉米间作下的土壤多酚氧化酶显著高于对照。三个单作模 式下的土壤多酚氧化酶,南瓜(130.012ug偿%)大豆(90.252ug儋%)玉米(81.476ug佗协), 且南瓜显著高于玉米。三种间作模式下的土壤多酚氧化酶,大豆一玉米显著高于南瓜一大豆、南瓜 一玉米间作,且表现为大豆一玉米(138.249 ug佗协)南瓜一玉米 ug儋%)南瓜一大豆(99.457 (96.438 ug/g奉h)。相比南瓜单作,南瓜与大豆或玉米间作下的多酚氧化酶低于南瓜单作时的多酚 氧化酶,但又高于大豆单作、玉米单作下的土壤多酚氧化酶。 3.3不同种植方式对红壤土脱氢

文档评论(0)

叶峰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